如何让绘本在育儿中实现最大化的价值

原创 | 发愤的草莓

正在哺乳期,同城刚好有一个分享活动,你怎么选?

前几个星期,我会默默关上活动的通知链接——以前有1个娃,还可以托父母周末帮帮手,而现在2个娃,一个人行动起来,影响面太大。

但这次,我千方百计争取机会去参加,还差点因为台风、加班等问题没去成。

还好,就在昨天早上,从绘本线下分享会满载而归,不辜负周末这个阳光明艳的早晨。

01

这次活动是从本地群里喊起来,此前众妈妈都是“键对键”的联系,而这一回是首次“面对面”,主题是关于“绘本”。这些年,绘本热从国外涌入国内,“玩”绘本已经成了新手爸妈的必备技能。

“绘本”是以绘画为主、文字为辅,并且比较容易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和智力开发的书(我自己下的定义),看起来像图画书,又比普通图画书在美感、内涵上更胜一筹。你如果还没听过,那是因为你还没当爸当妈。

这次活动“小而精,秀而美”,环节设置合理,不是满堂灌的大咖分享,而是在互动交流中get 技能。以前多是自己发起分享会,甚少有机会作为纯粹的参与者。这回体验一把,要给活动安排点赞。如果你也想发起类似的活动,不妨照猫画虎学起来——

第1环节是“破冰之旅”,

妈妈们通过抽签进行拥抱,自我介绍,包括聊聊宝宝的情况。

第2环节是“唱英文歌”(Five fingers),

但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学唱,而是通过向一个“萝卜蹲”的游戏方式,寓教于乐。

第3环节是分组合作,

每组选择1本绘本进行头脑风暴,20分钟后,由每组派一名妈妈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第4环节畅所欲言,

妈妈们交流讨论无字绘本,特别是那种抽象型绘本的讲法。

在活动中,见识了育儿中非常用心的妈妈,这种用心体现在,育儿之术了无痕迹,寓有形于无形当中。看似无为而教,实是颇具智慧。套用时髦的话来讲,那就是“要多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特别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米麦妈妈(儿女双全,人生赢家),她是一个善于利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现成“道具”给孩子知识的母亲。她的大女儿米现在只有四岁多,却能拿起英文绘本流利朗读,口音标准,离不开她的这种用心浇灌,静待花开。有这样的榜样在身边,在群里,再通过面对面交流,可以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

在现场中,我能看到这位妈妈特别放得开,肢体动作幅度大,在孩子面前肯定更能“嗨”。如果我是她的孩子,一定也会特别喜欢她营造的这种“天天儿童节”的氛围。

记得生完大宝后,角色并没有及时转换。出院回家后,第一次看到公公婆婆在宝宝面前那种奶声奶气的玩乐态,还在心里嘀咕:怎么原来特别严肃的长辈,一下子变成这么孩子样,不当笑星可惜了。后来也总算明白,大人不这样疯疯的,拿出夸张的动作表情和孩子互动交流,小宝宝得到的有效刺激就少——他们的大脑天生喜欢这样。

我是独生子女,在当妈之前并未见识过其他幼龄宝宝,哪怕书上理论看了再多,到实际上怎样和孩子有效互动,还是需要直接观摩的。

没有亲眼看到什么叫“好”,就永远不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

02

最大的一个体会是,绘本的拓展原来可以如此多姿多彩。

活动中,妈妈们以颜色分组,每组针对1本绘本进行头脑风暴,20分钟后各派1名妈妈分享讨论精华。

我们组拿到的《最奇妙的蛋》,说的是3只母鸡要比美,国王决定以看谁能生最奇妙的蛋来评判,一只生了美蛋,一只生了大蛋,一只生了方形的蛋,国王也做不了主,最后3只母鸡都胜了并且成了好朋友。这情节够简单吧?

一开始觉得这绘本没什么特别。有趣的是,在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之后,简简单单的绘本发出神奇的光芒。都说育儿育己,这样一来,妈妈们的发散性思维也逼出来了。

经过讨论,我们组发现它至少可以延伸8个点,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选取用得上的要素:

【事物认知】:圆与方、大与小、高与低;公鸡、母鸡和小鸡;颜色;数感(数一数页面上有多少只鸡);认识不同的蛋(企鹅的蛋、禽鸟的蛋、龟蛋、蛇蛋)

【英语表达】:公鸡、母鸡、小鸡、鸡蛋等单词

【物理科学】:在生活中,拿出生鸡蛋与熟鸡蛋的状态对比;一个鸡蛋不开壳,如何通过转动分辨生与熟;带宝宝看不粘锅煎鸡蛋

【促进饮食】:如果宝宝不喜欢吃煮鸡蛋,可以帮他回忆绘本里奇妙的蛋,引导他吃鸡蛋

【亲子互动】:爸爸、妈妈、宝宝分别扮演3只母鸡

【艺术熏陶】:拿一个空的鸡蛋壳,让宝宝在上面作画

【想象能力】:在故事进行到哪一个蛋最奇妙的情节,先问宝宝认为哪一只母鸡会赢

【生活哲学】:故事结局是三个蛋难分伯仲,可引申为每个人都有出彩的点

都说绘本是育儿一个极好的载体,有心的妈妈通过绘本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随后,我代表小组发言,听其他小组的分享,又有新收获。妈妈们不时有新的ideas穿插进来,让思想发生碰撞,让创意更加饱满。

比如,在《风中的树叶》这个绘本之上,主讲人老英说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捡树叶,拿回家里贴成一幅画,有妈妈补充说,贴画用粘土更紧实。对于绘本中叶子作为小船的画面,发起人说到可以用纸船放在一盆水上,一点一点地往小船上加东西,让孩子感受浮力这个物理概念。

绘本和绘本之间还可以“手牵手”。比如这本书的最后讲到蝴蝶和毛毛虫,那么就和比较经典《好饿的毛毛虫》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转角遇见惊喜,书与书之间变成连续剧那样。

在《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这本绘本中,主讲人银叶子说,可以由此认识不同动物的尾巴,可以在绘本上用尺子量尾巴有多长引入长度的概念。

关于抽象型绘本如何讲解,发起人以《噗噗噗》为例。这绘本极具个性,每页都是大色调绘制,很难看得清到底讲什么故事,似有“三分意会、七分想象”,甚至有点无厘头。聪明的米麦妈妈将拳头伸到床单下,模拟绘本中平静海面鼓起“包包”的效果,真是一种特别的玩法。

这下总算明白,为什么有些绘本拿起来,我大宝看几眼就跑,有些绘本他愿意坐下来听?在于我有没有将这个绘本往他熟悉的、能引发兴趣的方面挂勾。你看,哪怕是抽象得不行的绘本,如果能以他熟悉的事物、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孩子就会乖乖跟着你的指挥棒中。

认识新事物的时候,都必须通过旧事物去连结。

认知科学的这个要点,我是能说出来,但一到讲绘本的场景,以前我竟然忽略了这么重量级的原理!那些大宝不熟悉的内容,我还硬着头皮使蛮劲讲下去,那是万万不可的。

03

回头想想,在活动中探讨到的讲绘本技巧,在《骑鲸之旅》《喂故事长大的孩子》这些书上都听过,在大咖的育儿专栏中,侃侃而谈的专家也提过。可是,为什么今天这样一次妈妈间的聚会,会让我触动很大呢?

因为这些要点都是通过开动脑筋、主动挖掘出来的,在大脑能烙印深刻。符合行动学习的原理。

在认知科学中有一个说法,输入的过程更加漫长和辛苦,那么将来更容易提取,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们会变成自动反应,像现在弹幕那样“噔”一下跳出来。在活动中所得,远远比直接从书上刷知识更易落地,变成改变自我的行动。

活动虽然结束,给孩子有智慧地讲绘本没有结束。这次活动之后,我打算有以下改变:

第一,因时制宜。以后每次我给宝宝找新绘本,尽量先找到能够跟实际生活中宝宝熟悉事物挂钩的,先提升兴趣,再慢慢延伸开去。

第二,先列清单。拿到新绘本后,自己先设想这个绘本可以分几个方面拓展,以清单的形式写在全粘式便利贴上,贴在绘本中逐个实践。而不单单是把绘本当作故事一样讲完就完了,那未免可惜了。

第三,以教为学。在拓展绘本内涵的过程中,可以用摄影和文字记录收获和心得形成经验,往后有机会也会在这个公众号分享。以教为学,是见效最快的学习方式。

最后,说说今天意外发现的一个妈妈聚会好去处——儿家好。

在我们3线小城里,有心人专门经营这样的公寓式的场地,难得。这里有0-6岁宝宝的多款玩具,场地温馨安静。宝妈们被娃缠身出不了门?没关系,带上娃,让娃们一起玩,自己放松放松,和闺蜜聊天。

这样,既不耽误带宝宝,又能够和朋友闺蜜面对面享受时光美好,宝宝们在一起也有社交氛围,一举多得。最有意思的是,这里有1位服务人员专门冲泡功夫茶,连倒水都不用自己出动。

有时候,觉得当妈后很难出去聚会,每次想到带着小娃娃就不想动,只想宅。来到这里,才发现带娃照样可以和朋友约会,而且一次可以约上好几个。往后可以在这里开约各路妈妈,或者可以设个小玩法,每次来聚会的朋友,带上自己的一个妈妈级朋友,就可以变成一个知识型妈妈思想宴会,太棒了有木有。

最近听过一句话,特别震撼:“中国式女性,大部分做了妈妈之后,生活还停滞在与婆婆的互相厮杀,与老公的监听侦查,与儿女的过度管理中。似乎早已经忘了世界什么样。”

嗯,当妈妈之后,不要过上面这样的生活。

只有不设限的生活创意,才能给未来送去惊喜。这句话,送给今天参加活动的自己。

——

【作者来啦!】发愤的草莓,专注妈妈族时间管理。家有2宝,愿与当妈的你相互依偎。

————

聊一聊:如果你是宝爸宝妈,来聊聊你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个绘本吧?你、宝宝和这本书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