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历经“三祖一宗”,真正在中原站稳脚跟,所谓三祖既: 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福临和圣祖康熙玄烨,而一宗乃是太宗皇太极。但是对于大清王朝的创业之君们来说,“立足”仅仅是开始,“千秋万代”才是终极目标。俗话说: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对于“守成”之君们来说,守住祖宗之基业并将其发扬光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雍正皇帝是大清朝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守成之君,这是一位饱受非议的皇帝,从皇位的“来路”,到执政之风格,甚至那取得辉煌成就政绩都被当时之人和后世之人所非议。非议归非议,依照当下流行的“以结果为导向”之原则,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可以称之为史上最优秀的守成之君,至少也是最优秀之一,这一点毫无非议。
▲康熙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
康熙末年,犹豫康熙皇帝推崇仁政,再加之皇子挣储等原因,大清王朝的吏治已经出现各种危机,官场之风可用“乌烟瘴气”来形容。这些官员欺上瞒下,中饱私囊,把本属于国库之帑银变成了“白条子”,然后再将这“白条子”,再变本加厉的转嫁人民,原本刚刚得以生息的百姓,又回到水深火热生活之中。不夸张的说,康熙皇帝早年励精图治所开创之盛世之象,几近毁于一旦。
雍正皇帝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继位的,整顿吏治已是刻不容缓的重担,不然国本不在,祖宗之基业难保。雍正皇帝会有这样的意识吗?更重要的是他有这样的决心和能力去扭转乾坤吗?这个问题不仅是各位读者朋友想问,其实当时很多大臣,很多雍正皇帝的政敌们也在问。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皇帝继位伊始(次年改元),就说了这样一段很严厉的话,话锋直指当下官场糜烂之风。雍正皇帝强调自己在藩邸四十余栽,对于官场之丑陋行径早已见闻,并且他特地将自己与汉文帝相比,自己同汉文帝都是藩王继位,但对官风民俗更加真知灼见。
雍正皇帝并非妄自尊大,更不是在危言耸听,这是雍正皇帝的就职宣言,他要告诉所有人,他要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改革就是我的执政方针,而且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我将雍正皇帝推行改革归纳为三部曲,如下: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
第一步曲,查收亏空
由于康熙皇帝执政后期,执政风格过于宽松,这让很多官员有机可乘,拖欠国家之钱粮税银而不及时偿还,亏空就是这样产生的。雍正皇帝上位后,立即成立追缴亏空之机构——会考府,特地任命自己的死党怡亲王胤祥主持工作。雍正皇帝曾对胤祥说:“如果你不能完成追查亏空的工作,朕会安排其他大臣查办,假如其他大臣也无法完成,则朕亲自查办。”雍正皇帝追查亏空之决心,可见一斑。
雍正皇帝给胤祥的指示是无论何人,欠了国库多少银子都要悉数查缴归公,如果欠钱的官员没有银钱偿还就抄家,如果抄家还不够,就从今后饷银中扣除。这就是雍正皇帝执政的一大特点,惩处严厉至极,不留情面,甚至是“混不讲理”。
在查办过程中,胤祥查到了自己的哥哥,康熙第十二子履郡王允祹曾在内务府当差时,拖欠不少国家银两,雍正皇帝照样责令抄了允祹的家,从此允祹就过着流离失所,依靠变卖所剩无几的家产度日。这就是雍正皇帝的冷酷无情,允祹之前并没有参与夺嫡,也没有什么“站错队”之类的“不良前科”,但是就因为亏空的问题,雍正皇帝对他照样严惩不贷。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
在查办有亏空的官员时,难免“拔其萝卜带起泥”,雍正皇帝不论是“萝卜”还是“泥”,都是狠罚重惩,被抄家算是便宜的,例如曹寅之子曹頫就是因此被抄家的,不管怎样抄家之后,曹家人归了旗籍,生活基本保障还是有的。还有一些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充军发配、颠沛流离之人并不在少数。
这种不分问题大小,甚至不管缘由的办理,并且如此“心狠手辣”的惩罚,都是雍正皇帝被诟病之事。但是我们冷静的分析一下,雍正皇帝为何如此铁石心肠,甚至是“狼心狗肺”?
雍正皇帝当然知道,被他办理之人,很多都是其父康熙皇帝的近臣,也清楚很多人为大清出过力、立过功。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国库空虚,西北叛逆势力并未肃清,时间上不允许雍正皇帝有过多的犹豫。同时当时情况是越是功臣,官员拖欠国家亏空越多,唯有严肃法纪才能遏止这种不正之风,才能断绝个别人的侥幸心理。当年刘备刚入主西川,诸葛亮也是施行严法才使得刘备“安全着陆”,正所谓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
第二步曲,改进国家税收制度,有利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大清初期制定的一些税收政策已经不符合时代之需求。这种制度、政策上的缺陷,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国家税收不足,而且一些官员狂钻制度的空子,将大量原本属于国家的税收,装进了自己的口袋,然后将这些亏空再转嫁给人民,再进一步地压榨百姓,这无疑使本就生活困苦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
雍正皇帝决心要改,他的决心改并不是简单的加强监督、加强打击,而是要从制度上改革。他这一改,不但使一些不法官员无机可乘,同时还取消了上层社会富人们的部分特权,真真是“得罪”了不少人,雍正皇帝的非议也大多源于此。
雍正皇帝才不在乎得罪人,他对税收制度的改革主要三大方面:即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雍正通宝
何为火耗?所谓火耗就是融化银钱时所产生的损耗。我们到明清时候,为了便于运输等方面考虑,国家税收都是以银钱代替粮食统一归公。由于过去银钱散碎,极其不易运输和统计工作,所以要将这些散碎银两融化,再铸造成银锭子上缴,那么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损耗,这就是火耗。另外,银两质地差异也是完成损耗的原因之一。
那有损耗怎么办?这些损耗最终都摊派给了人民,说白了就是再多征收一部分。这里面有一个严重的漏洞,就是损耗的标准值是多少?在雍正皇帝改革之前,这个标准是官老爷“看着办”的,这无疑是给了官老爷们发横财的机会,他们对损耗标准是一提再提,康熙末年时,有些地区已经达到七到八成,甚至是翻了一番,受苦受难的都是劳苦大众。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采纳山西巡抚诺岷之建议,开始推行火耗全额归公制度。雍正皇帝明确规定了“火耗”为十之二三,废黜了各种用以压榨百姓的明目,并且布告全国,让人民了解国家新的税收政策,从根本上断了地方官贪赃枉法、巧取豪夺的路子。这一制度率先在山西施行,因为这一制度由山西巡抚提出,所以山西省官员上下一心,所以将改革推行的又快又好,山西百姓无不欢呼雀跃,歌功颂德。
▲雍正帝朱批奏折
雍正皇帝并非只为推行新政而不管不顾为官之难处,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在藩邸四十载很多官场之事了如指掌,那他自然也知晓官员俸禄太低了,所以他在推行新政的同时也实施了“养廉银”制度,他发现即使十之二三的火耗也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税收之数额,他就将多出来的银两作为官员的“养廉银”发放。
我个人特别佩服雍正皇帝的“养廉银”制度,这时一个划时代之举,这是封建王朝最人性化的反腐政策。养廉银的数额是很大的,督抚级别的往往是正式俸禄的上百倍,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工作和过上富裕日子的需求,那些冠冕堂皇的贪腐理由,也就再也站不住脚了。
都说雍正皇帝冷酷无情,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至少比明太祖的剥皮实草要“温情”许多。
我们说雍正皇帝的改革是在推行新政,前文的“火耗归公”,实际上是原有制度的完善,“养廉银”算是新政,但是只局限于防官员腐败,而“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真真正正的“新”了。
“摊丁入亩”就是将沿用千年的“人头税”并入土地,过去征税是有多少口人交多少税,现在是有多少亩地交多少税,这对于拥有土地较少的农民们,是一个绝好的消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更是完全针对那些拥有特权的大户人家了。所谓特权就是萌阴祖上,为大清立下功劳而获得的“后世子孙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而雍正皇帝将这些特权统统罢黜,让他们成为“纳税光荣户”。
这两项新政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富人多纳税,穷人少纳税,这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和增加国家税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现很多制度上的缺陷,例如土地拥有量是否存在虚报、瞒报的问题?并且这一政策对一些中、小地主阶层加重了赋税,对小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极大负面作用,所以财富的最终去向还是国家贵族和官绅阶层,普通百姓的收益,也就是从民不聊生到能够“糊口”,仅此而已。
第三部曲,整风运动
由于康熙晚年施行“仁政”,再加之阿哥们为夺嫡而结党营私,致使整个朝廷官场风气可谓是乌烟瘴气。因循苟且、尸餐素位者比比皆是,沽名钓誉、贪污腐败之人那就更是数不胜数,所以雍正皇帝决意要杀一杀官场的不正之风。
雍正皇帝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他特别反感无所作为的官员。在雍正皇帝看来,当官的不贪腐、不违法那是本分,并不能算作政绩,倘若在位官员仅仅做到不犯错误,根本不能符合雍正皇帝用人标准,这样的官员雍正皇帝从不姑息。
直隶巡抚李维钧上书参劾他治下的一个县令,此人为官不贪腐、不犯错,但就是政绩平平,不怎么办事,李巡抚认为这样的官员不能胜任,建议撤职。但是吏部审查结论是,此人并无大错,并且收粮缴税都很及时,不同意撤职处分。由于处理意见不一致,特地呈交皇上裁处。雍正皇帝当即表示“撤职”,并特地强调:“这样无所作为的官员不积极撤职,还要等到出了大问题再来办理吗?”雍正皇帝一改康熙末年“仁”政之风,如此严肃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威震整个官场,让无数“多磕头少说话”,本着“混”之原则的官员们出了一身冷汗。
以上仅仅是雍正皇帝改革和推行新政的缩影,可以说雍正皇帝的改革并不是小打小闹、做做样子,他要做的就是根本上的改革,是对制度的进化。雍正皇帝敢作敢为,推行新政可谓不遗余力,而且新政确实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王朝的统治。但是由于新政的推行,士大夫的利益被一定程度的剥夺,所以雍正皇帝新政之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当然困难并没有困住雍正皇帝,对于政治家兼改革家的雍正皇帝来说,解决问题和困难一直是他的强项,那么雍正皇帝是如何将阻力一一化解的呢?都说雍正皇帝嗜权如命,是善于耍两面派的奸猾之徒,事实上确实如此吗?
《大清崛起录》系列 第八回 ,每周五更新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王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