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调查人员发布马航MH17空难的最终技术调查报告,击落马航MH17客机的“山毛榉”防空导弹再一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不过笔者却发现很多新闻媒体对这种导弹的介绍并不正确,所以今天就在这里为大家仔细说说这个容易让大家“傻傻分不清”的防空导弹家族。
“山毛榉”家族老大哥SA-11:不是我干的!
既然是家族,就一定不是一名成员,大家不妨打开百度搜索一下“山毛榉”,第一条就是:
“山毛榉”防空导弹—— SA-11“山毛榉”代号9K37(萨姆-11防空导弹),北约称其为“牛虻”……
如果大家认为这就是击落马航客机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很多新闻媒体也是这么说的),很不幸,你认错人了。这位是“山毛榉”大家族的大哥,可以说也是第一代“山毛榉”,1979年开始用以装备前苏联部队,用来替换大名鼎鼎却已陈旧的SA-6防空导弹。
这里还要顺带说一句“山毛榉”防空导弹的前身——大名鼎鼎的SA-6防空导弹。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军F117“夜鹰”隐形战斗机被击落,很有可能就出自它的手笔。作为它的后继者,SA-11“山毛榉”在每部战斗车装备的导弹数量、射程、射高、制导精度、弹头威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
现在请大家认清楚这张脸,这货就是SA-11!
杀人真凶:“山毛榉”-M1(SA-17“灰熊”)
那么既然不是SA-11打的,又是谁打的呢?
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SA-17——SA-17防空导弹”,会得到如下解释:
SA17导弹(SA-17“灰熊”),俄代号为“山毛榉”-M1-2,是俄罗斯的一种新型防空导弹系统,用于替换早先的SA-11防空导弹,于1995年进入俄陆军服役。
这段解释只能算说对了一部分。实际上,“山毛榉”的俄文是Бук,转写为英文字母是BUK,是一系列性能十分优越的中程防空导弹的统称。这个家族到目前为止共包含了BUK、BUK-M1/M1-2、BUK-M2/M2E和BUK-M3等多个系列。
翻译成中文再对应上北约代号(冷战时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替苏联/俄罗斯与中国军事装备所起的编号与命名)后,SA-11对应“山毛榉”,即第一代“山毛榉”;SA-17虽然特指“山毛榉”-M1-2型,但由于俄罗斯针对第二代“山毛榉”的改进型号有很多,彼此性能差异不大,所以大家不妨把SA-17笼统地理解为“山毛榉”-M1/M1-2和“山毛榉”-M2/M2E的统称;至于第三代“山毛榉”-M3,由于尚未装备部队,所以暂时没有对应的北约代号。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虽然同样是“山毛榉”,但击落马航MH17的是被北约叫做SA-17“灰熊”的第二代“山毛榉”-M1,而不是代号为SA-11“牛虻”的一代目。
所以杀人凶手的真面目,是这样!
从外型上来看,SA-17的主弹翼较SA-11缩短了1/3,所以主弹翼和尾翼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而SA-11的主弹翼和尾翼的距离则非常小。在作战性能方面,从公开的数据来看,SA-11的射高上限为15000米,而SA-17系列则提高到了25000米左右。
而同属于第二代“山毛榉”的诸多家族成员,在外型上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性能越来越优良。具体来说“山毛榉”-M1是1984年推出的,它采用了新型的导弹,射程增加到35km,射高增加到22000米。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对BUK系统进行了几次重大更新,分别是1998年的BUK-M1-2和2007年的BUK-M2E,在射程、射高和制导目标数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而这次击落马航客机的正是1984年列装的“山毛榉”-M1型,这也是目前在前苏联各国中装备最多的“山毛榉”。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俄罗斯同格鲁吉亚之间发生的南奥塞梯战争中,俄罗斯空军的一架图-22超音速轰炸机和3架米格25截击机,很有可能也是被格鲁吉亚军的“山毛榉”-M1型防空导弹击落。
除了地对空的型号外,“山毛榉”家族还有两个远方亲戚——SA-11“山毛榉”的舰载型SA-N-7和SA-17“山毛榉”-M1-2的舰载型SA-N-12。后者在我军现役的现代级驱逐舰以及052B型驱逐舰上也有装备。不过时至今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红旗系列地空导弹和海红旗系列舰载防空导弹的部分型号在性能上已经超越了它们。
“山毛榉”家族如何作战?
“山毛榉”家族之所以能被称为家族,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型号多。实际上它的正式称呼是“山毛榉”中程地空导弹系统。简单的来说,它是五位一体的。
相信大家从家庭成员的名字就能对“山毛榉”系统的作战方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建制的“山毛榉”作战单位,会包括一辆指挥车,一辆跟踪雷达车,6辆指示雷达发射车,3-4辆导弹运输发射车以及一辆维修保障车。
跟踪雷达的侦测距离较远,在“山毛榉”的射程外就可以发现目标。指示雷达发射车是装备了目标指示雷达的导弹发射车。指挥车负责跟踪雷达同指示雷达发射车以及导弹运输发射车之间的通讯。导弹运输发射车既可以在指示雷达的制导下发射导弹,也可以为指示雷达发射车补充弹药。维修保障车则负责整个作战单位的维修保障工作。
在实战中,整个作战单位可以以时速70公里进行战术机动,能在几分钟内展开(部署),并在1分钟内实施攻击。具备非常高的机动性和隐蔽性,战场生存能力和对敌空中力量的打击能力也都非常强大。
“山毛榉”系统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当跟踪雷达发现目标后,会引导指示雷达对目标进行定位,然后由指示雷达指引导弹攻击目标。根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山毛榉”-M1型的指示雷达发射车可以同时对两个不同的目标进行制导,而“山毛榉”-M1-2型则可以同时对四个不同目标进行制导,后续改进型号毫无疑问拥有着更强大的多目标打击能力,防御敌方饱和攻击的能力及对敌方实施饱和攻击的能力都大为增强。即使在没有指挥车和跟踪雷达的环境下,指示雷达发射车也可以单独执行作战任务,只是雷达的侦测距离较近,也无法同其他发射车协同作战。
毫无疑问,“山毛榉”是一种性能十分优良的中程地空导弹系统,但却不应该用在攻击民航客机上。在我们缅怀逝者的同时,也衷心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无论多么优秀的武器,都希望它们永远存放在洞库里,不会有被人类使用的那一天。
注:由于前苏联/俄罗斯的导弹编号颇有些复杂,且俄文字母大家辨识起来也不如英文方便,所以在这里就统一采用北约的SA编号标示,大家通常所说的萨姆即为此系列编号音译。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科学范儿创客团队;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