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100遍孩子也不听?担心“超限效应”,别太“唠叨”!

这孩子怎么就喊不动呢?为什么孩子总是犯错也不改呢?爸妈说了100遍可还是毫无效果,这可能是“超限效应”在作祟!

超限效应是什么?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指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超限效应”在教育孩子时也常发生,下面的场景你一定不陌生:

大到孩子犯错:孩子犯错时,爸妈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甚至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朝他们怒吼“跟你说了多少遍,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呢!”“你要在同一个坑里栽倒多少次,才能长点儿记性啊?”“你太让我失望了,连这点儿小事都办不好。”

小到生活细节:天气凉了,担心孩子感冒,爸妈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注意添加衣服;孩子外出时,爸妈总是唠叨个没完,提醒孩子注意马路上的汽车、不要站在马路当中玩……

爸妈总是担心,自己说的话孩子没有听见或是他听不进去,达不到教育和警示的效果,因此反复说、持续说,期望能引起孩子的重视,使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出改变。而事实上却往往事与愿违。这便是“超限效应”在作祟。

越唠叨,孩子越不听!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理解,但这种说100遍总能听进去的想法是错误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同样的刺激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对刺激对象的作用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一旦出现,不仅不会出现父母期望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心理逆反。

·当孩子第一次受到批评或提醒时,他们一般不会有厌烦心理,或厌烦心理很轻,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就不安。

·当第二次受到批评时,孩子就会从内疚转向不耐烦。

·如果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针对同一件事情做出同样论断,孩子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倍增,甚至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

不妨对照身边的“熊孩子”来看看:

·是不是你一再训斥调皮捣蛋的孩子,“我都说了100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不但毫无效果,还常常适得其反,他反而越来越捣蛋?

·孩子玩好玩具从来不收拾,是不是你平时总是一边念叨,一边帮他收拾?

·孩子每天起床都要赖床,你唠叨个十遍八遍:“快点!快点!”他依然呼呼大睡?

这是因为孩子受到批评或唠叨后,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心理平衡,一旦受到重复批评或唠叨时,他心里就会嘀咕:“你怎么老这样对我?”要是孩子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别再对孩子唠叨不已!

爸妈的唠叨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而且,父母的唠叨,不仅伤害亲子关系,还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

试想一下,如果你每天被人揪住同一件事情不放,唠叨个没完,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对孩子的教育要恰到好处,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样说孩子才愿意听,愿意改呢?爸妈不妨尝试以下方式:

·批评、提示不能超过限度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急于求成,在同一问题上纠缠,要拿捏好时机、分寸和尺度,以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同时,家长还应坚持“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的原则,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就事论事,不东拉西扯

比如,针对玩具玩好不收拾这件事,爸妈就只需对这件事做出明确的指示,“玩具收拾好要送他们回家,不要让它们在外面流浪”。而不是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说了好多遍让你收拾玩具,你怎么就是不听?!这孩子太懒了,每天都要赖床,吃饭也慢,什么都得催!”这么做,就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过多、过高。孩子会觉得:反正这么多缺点我也改不了,索性让你唠叨个够吧。因此,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来,更不能咄咄逼人,让孩子更加反感。

·对孩子的要求要在孩子能力范围内

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现有的水平和能力,其次要清楚孩子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由此,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制定适合的可实现的奋斗目标,使孩子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偶尔可以夸奖孩子一下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不改“他错了我就说”的批评风格,只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其实,对于习惯了父母“唠叨”的孩子,表扬更管用。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会更好。

·批评之后要多多鼓励

批评之后要鼓励,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了,都要给予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掌声、一句鼓励、一个大拇指。

·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

孩子经常弄坏玩具,妈妈可以说清楚下次再弄坏坚决不买了,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后只能玩别的,而不是一边唠叨,一边又帮孩子买新玩具。体验到做错事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孩子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孩子很难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家长提醒没有效时,不妨放手,孩子自己会“吃一堑长一智”。

无论是批评还是唠叨,永远别说两次,只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