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东西用了,随手一扔,一天下来房间里很乱,到处都是。有的人会把东西放回原处,一天下来还是整洁有序。这是什么原因,和小时候有什么关系呢?
当孩子独自待着的时候,很难看出孩子存在哪些不足。但是当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容易看出孩子的不同性格,也更容易分辨出谁家的习惯比较好。
下面我列举一些在"秩序敏感期"孩子常见的表现:
1
门铃声响起,孩子非要自己去开门,如果其他家人先行一步打开了门,那么孩子非要客人出去、关上门,然后重新再按一次铃、重新开一次门。
2
睡觉,爸爸睡左边,妈妈睡右边,忽然哪天爸爸妈妈换了个位置,孩子非要对调回来。
3
妈妈回到家,换上家里穿的睡衣和拖鞋,如果哪天忘记了,或者没来得及换,孩子非拉着妈妈完成这一个步骤,才能做其他事情。
4
剥桔子时,孩子要自己剥开桔子皮,如果大人帮忙把皮儿剥开,孩子就会愤怒地扔掉这个桔子,要求重拿一个桔子,自己再剥一次。
5
上楼梯时,不能大人先上,孩子必须走在前面,如果大人先上了,必须退回去,重来一遍。
6
看动画片的光碟,一集的内容必须从头到尾连贯看完,如果中间被打断了,那么要求重来,再从头开始看。
7
外出时,孩子必须要自己按电梯,如果别人提前按了,孩子就不干,非得重来一遍。
8
妈妈穿了爸爸的外套,孩子要求妈妈脱下来,因为这件外套不是妈妈的,应该穿在爸爸身上,谁的衣服就该谁穿。
9
鞋柜里鞋子的摆放,必须严格遵守秩序,比如宝宝的在第一层、妈妈的在第二层、爸爸的在第三层,假如不小心放错了,秩序被打乱,那么,孩子会重新按照秩序放整齐。
10
从哪儿拿的东西,必须放回哪里去。孩子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什么东西放错了位置,并且尽快物归原位。
11
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所属人,即"**是谁的",其他人不能乱动,彼此也不能随意交换,孩子自己的东西别人也不能动。
12
餐桌上,家人的座位顺序必须固定不变,谁坐在哪里就应该坐在哪里。
13
吃饭时,孩子要自己夹菜吃,如果大人帮忙夹到碗里,孩子非要倒回去,自己再重新夹一遍。
14
折纸时,两条边必须对齐,如果做不到,就把这张纸扔了,再来一张,反复。
15
垃圾必须扔进垃圾桶里,如果一路没有看见垃圾桶,孩子就会把垃圾紧紧地拽在手里。
16
过马路,遇见红灯不能走,如果大人往前走了,孩子非要拉着你退回来,一直等到绿灯才能走。
17
睡觉前,先要送玩具小卡车去4S店休息,然后铺好枕头和被子,最后脱下外衣外裤和袜子,一个环节也不能漏,而且先后的顺序也不能打乱,否则就得重新再来一次。
当孩子出现以上情况时说明他刚好是秩序敏感期萌芽的时候,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意识地协助她建立秩序。错过这个敏感期,以后就比较难养成习惯了。
如果每天孩子都有看书的习惯,可以给她买了个小书架,和她人差不多高,提醒她每次看完书后要放回原来的地方。这样多次练习后,她也养成了习惯。玩具也是一样的,给她买了个玩具架让她自己放。
孩子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敏感期,每个敏感期都会发展一种能力,在敏感期里发展好了,才能事半功倍,也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哦。
秩序敏感期从1-6岁持续发展,3-4岁是关键。如果突然有一天当您的孩子把鞋子拿来给你的时候,或者你穿了爸爸的拖鞋,他就会觉得秩序被打乱了。会开始大哭,这时就说明孩子的秩序感开始萌芽了。妈妈可以开始教孩子把所有东西归位啦。看完书放回书架,玩过的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每天固定的日常安排,固定的时间吃饭,固定的位置坐着。桌子上东西次序不能乱,乱了孩子会感觉到烦躁。当然妈妈无需那么细致,只要大致上有顺序孩子们就会感到成长环境的秩序感,内心也会有安全感。比如进门把鞋子先放好,包放在固定位置,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来做啦。当然,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也是这么引导孩子的,让孩子把玩过的物品归位。提醒家长们,放学后能提醒孩子能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
误区
×家长对于孩子敏感期的非常行为忽视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破坏孩子秩序感的发展,更严重的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伤害。
×父母自己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注意孩子生活环境的秩序感。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比如不让孩子自己做事,担心孩子与人交往吃亏等,这会阻碍孩子的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