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群体我们不应该被忘记,
她们曾经遭遇的不堪,
人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她们是“慰安妇”。
最近
80后导演郭柯执导的中国第一部
获得龙标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
在完成拍摄两年后,终于得以公映。
这部中国幸存“慰安妇”生活现状记录电影
为什么叫《二十二》?
那要先从另一部电影《三十二》开始讲——
韦绍兰老人是国内公开身份的慰安妇之一,
2012年,这样的慰安妇在全国只有32位。
于是,80后导演郭柯
拍摄了以“慰安妇”韦绍兰为题材的纪录短片
名为《三十二》。
这部电影看的人不多,
但豆瓣评分9.2,好于92%的纪录片。
2014年,郭柯想用纪录片的形式,
把这些老人的生活都记录下来时,
只有22位老人在世了。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部《二十二》
但是让人遗憾并痛心的是
影片中黄有良老人已于8月12日21点在海南陵水家中去世,
享年90岁。
这意味着
22位老人仅剩8人。
从“32”,到“22”,再到“8”,
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也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电影。
她们正在离去
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
默默地离去……
《二十二》比《三十二》更为平淡,
但又觉得原本就应该是这样。
这两部片子的意义在于:
让人们“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
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
「慰安妇」三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是偏见,也是歧视。
即便不被歧视
这三个字也以一种「刻板印象」存在于很多人心中
在对「慰安妇」的描述中
最常见的词是:沉重、悲惨、苦难、噩梦……
而在大量关于慰安妇的记录中,
最重要的主题都是让老人们细致地回顾过去受辱时的经历
而《二十二》不同
导演郭柯怕这些沉重的偏见
会让观众看到「慰安妇」三个字望而生畏
所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
他选择「温柔地记录和陪伴」
“这不是一部贩卖磨难和眼泪的电影,只是希望大家能给这些老人最后一次深情的凝视。”
郭柯说
“我拍的不是「慰安妇」,而是人。”
她们是我们身边慈祥可亲的老奶奶
她们平静、乐观、善良
她们要生活下去,
就不会常常舔舐伤口,
郭柯说:
走不出这段历史的是我们自己,
而不是老人。
片中老人唱的一句歌谣,
就反映了这些慰安妇老人的生活和心态:
天上落雨路又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
自流眼泪自抹干
世界给我痛苦 我却报之以歌
不掺杂过多的个人见解,
没有把国家的灾难强加给个人进行“升华”,
也没有过多感情的宣泄,
零碎化、生活化的呈现,
描述的近乎是二十二个普通老人的晚景。
这也就够了。
不打扰,就是最大的尊重
她们的生活虽然依旧贫穷,
却也平淡。
她们虽然仍会受到非议,
却依旧保持乐观。
影片将近结束时有一段话
大意就是,
早知帮她们跟日本政府打官司不会有结果,
就不去打扰她们了。
老人已逝,
但历史不可改变,
更加无法忘却。
当你真正体会到了那种难言的痛苦,
你便真的希望这些老人能够安安静静地离去,
让过去的归于尘土,让未来的归于未来
幸存者们最后的时光
依旧还闪烁着光
这也许就是《二十二》带给我们的
感谢《二十二》为中国慰安妇留下最后影像
剧透社——做有温度的“第2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