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大咖,不过是一群精于运营者

(1)

昨晚我接了在行平台上的一个约见,再次感觉世界很小,约我的人正在帮猫老师运营社群,也是秋叶老师IP营的同学。

一年前,我在武汉的时候,猫老师刚好从长沙过来,继续完成其一年时间约见一百个行家的计划,而我有幸被其约见。叫上了一个他的粉丝,也是他的学弟,我们在中南民族大学对面一起吃了顿小龙虾。

这几年知识付费特别火,也出现了社群经济,我本人是其中的受益者,14年开始在一些社群做线上分享,虽然大部分曾加入分享过的社群如今都不在了,但也为了积累一大批微信好友,那两年通过线上分享,我有了两个5002人的微信号。

可惜当时没有开通公众号,白白浪费一大波红利。

而在圈内人看来,他们认为我没有很好的抓住机会,有不错的契机,但并没有深挖个人IP,但其实我想说的是,没有真正的能力,造出来的IP,不过昙花一现。

(2)

这几年,一些精于做个人IP者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大部分人甚至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工作,自诩为自由职业者,入驻在行、玩分答、做社群,开饭团,沾边的样样都来,借助各种收费方式,捞了一大桶金。

而让他们放弃原有工作,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在职场里过的并不顺,工资收入还不如做做分享来的高,而其中还有一部分人都是闲在家里的宝妈,压根没有工作。

我并不认为这些在职场里,混的并不如意,公司也不愿支付高工资的人,真的能够传授给大家什么行业知识。但有一点,我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可以很好的缓解大家的学习焦虑。

2015年的时候,我跟另外九名运营人员,出了本运营方面书籍,如今看来真的是惭愧。几个入行两三年的小子,有什么可以指导别人的呢,真的是有些误人子弟,而这样误人子弟的人还大有人在,依旧在卖书卖课。

还有一类“大咖”,会跟一些职场新人讲如何月入三万,其实呢?他们自己此前在职场中,都未拿到过这个薪资。

这些付费课程、社群,还很好的掌握了人们的从众心理,比如看到招募信息的时候,发现已经报名人数过半,名额所剩不多了;殊不知他们招500人,可能前300都是此前自己的朋友、学员,而并不是真实的付费参与者。

(3)

我最近在反思一个问题,这些“大咖”是如何成长的,在这波线上知识付费兴起之前,人们的如何学习提升的?

换言之,没有得到、没有喜马拉雅这些之前,马云、马化腾等人一样学习成长,拥有足够的视野和格局,创造全球引人瞩目的科技公司。

在我看来,这些杰出企业家能够很好的做到有效学习,去甄别该要学什么,并有极强的践行力。

当下的各种知识付费产品,我并不是说都不好,但确实太多了,也有着大量滥竽充数者,我们需要学会选择,选择那些真正需要学的。

而选择之前,则是先去看自己行业内的经典著作,这这远比听某位XXX大咖的分享要好的多。

比如广告营销圈里,我加入了小马宋的小密圈,但是如果没看过《定位》、《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以及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天天看小密圈内的各种言论,也只是看热闹而已。

(4)

刚入行,发现自己很多东西不懂,又不愿花时间去践行,于是想通过一节微课,加入一个社群,就能跨越式提升,难免有些可笑。

我一般不喜欢追求所谓的干货,因为看过大量干货后,我发现背后的指向都是分享者的付出与汗水。

好的IP是运营出来的,当下各类平台也都在扶持中小KOL,我们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

所以,我们可以学习欣赏,但没必要去过于崇拜某位“大咖”,成为脑残粉,要有自己的识别度,尤其是专业方面的学习,请不要太迷信那些脱离具体实操职场工作的老师。

最后说下我们自身,个人IP很重要,有利于自己的职场发展,尤其是学校普通的学生,如果能够有些出彩的光环,往往可以赢得更多的机会。

比如大学期间创业,成功拿到XXXX融资;参加过专业领域的比赛,拿过奖;在行业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或者是自己运营公众号,已经是一个小KOL ;这些都能助力获得一个好的工作起点。

孙凌,连续创业者,职业生涯规划师,前超级课程表副总裁、美团校园创新业务负责人,每天一篇思考文,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