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分析诺奖,都能得到啥?

2015年的诺贝尔奖已经公布,咱们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真是举国振奋的好消息。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的设立,对物理学、化学、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到2014年为止,在过去114年中,已经有889位来自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经济学、文学等方面的杰出人士获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影响着世人,改变着世界,为当今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奖”虽然绝非易事,但也有规律可循。获奖者都有哪些相似点呢?都来自什么地方?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张图试着分析下规律。

                         

这是一张记录了在1901年到2012年期间每一位获奖者信息的图片,包括了获奖年份,研究领域、所在机构以及学术方向。

看起来很复杂?且听小编下文分解。


首先总体来看,这张图的X轴代表获奖年份,Y轴代表获奖者的年龄,具体可以看上图的图例。图例上标示了所有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以及每个奖项获奖者的平均年龄。甚至标注了每一年每一位奖项颁发的人数,学历、性别以及获奖的时候所在大学的具体情况。

在名校工作的获奖者更多

由这张图可以看出,获奖者最多的七所大学分别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剑桥大学以及加州伯克利分院。这些都是世界名校,能进去其中工作的人都是领域内的佼佼者,而且这里不仅有优越的研究条件,还有优秀的合作伙伴,获奖者多也并不意外。

不仅要有成果,还要长寿

再来看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我们以化学奖来举例,所有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但化学奖获得者平均为57岁,不过近年来获奖人士的年纪普遍超过了平均年龄。这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家们真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诺贝尔奖越来越倾向于“让时间先来检验成果”,这种趋势也带来了一些遗憾,给某个成果颁奖时,这个成果的核心人物已经去世了。

科学与性别无关

获奖者有男性也有女性,在这张图中都有统计数据,但这仅仅是为了统计之用。虽然目前来看,女性获奖者少于男性获奖者,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近年女性科学家们越来越杰出的表现已经说明了,其实性别并不重要,科学并没有国家、血统以及性别之分,只要在其领域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就可以获奖。

想获奖?先搬家

你想获奖吗?那先搬家吧。这张图片还统计了获奖者的居住地,看来想获奖还得选地方啊。图中显示住在纽约的获奖者最多,有51人。位居次席的是巴黎,有23人之多,巴黎人不只浪漫,还是盛产诺奖的城市啊。怎么样,心动了吗?走,咱去巴黎吧。


团结就是力量

你知道诺贝尔奖可以几人共同分享吗?其实这种情况挺多的,在图中也有显示,那么究竟有多少呢?诺奖颁发了多少次呢?我们从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找到了相关数据。


获奖者多为博士

最后来看看获奖者的学历。由这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在各个领域里获奖者以博士学历者居多,但也有以硕士、学士学历获奖的,这里边的差异是因为有些学科,硕士学位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博士学位才有更好的发展。在诺贝尔文学奖中,这一情况则不同。文学奖是比较特别的奖项,跟获奖人的学术高低无关,只跟你的作品有关,所以很多获奖者根本没有学位,而且没有学位的获奖者甚至占多数。还有一个奖项也是这样的情况,这就是诺贝尔和平奖。

从这张图中看,你会发现有些获奖者甚至很年轻,甚至还是个孩子,自然也没有学位了。例如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之一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当时才17岁,颁奖词称赞其“反抗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的压迫,捍卫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图中还有特殊的注解,例如居里夫人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简·丁伯根和尼可拉斯·丁伯根是唯一两兄弟都获得诺奖的亲兄弟,分别是经济学奖和医学奖。闻名世界的无线电之父马可尼是唯一一个没有学位的物理学获奖者。


2015年的诺贝尔奖已于10月5日至9日陆续发布,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今年的获奖者们是否吻合这张图中的规律。

最后,感谢科学进步对人类发展的推动,感谢获奖者们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注:

1、多次获奖的获奖者: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人(化学和物理)。

2、年纪最长的获奖者:莱昂尼德·赫维奇获奖的时候90岁。

3、最年轻的获奖者: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获奖时25岁(这个图表只到2012年,2014年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17岁获得和平奖)。

4、兄弟获奖:简·丁伯根和尼可拉斯·丁伯根是唯一两兄弟都获得过诺奖的亲兄弟(分别是经济学奖和医学奖)。

5、没有学位的获奖者:马可尼是唯一一个没有学位的获奖者(特指物理学奖)。

6、去世后获奖者: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瑞典人)是唯一一个去世后获奖的人。

7、第一个女性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本文由中国科普博览出品,北京燕清联合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与中国科普博览联合创作,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