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发明获得过诺奖,但却饱受争议?

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社会各界对它的争议就不曾停息,这些争议中包括对获奖人身份的质疑(是否是原作者、是否是第一发明人等),对和平奖评选结果的不认可,以及最严重的:对表彰破坏性发明的声讨。应对公众对于这类科学奖项的争议和愤怒也成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最尴尬也最艰巨的挑战之一。下面就来看看诺贝尔奖历史上都表彰过哪些可怕的发明吧。

为暴力喝彩

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the 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这被认为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曾经将奖项颁给化学武器研发人的一种补偿性做法。在1918年,德国化学家Fritz Haber因发现了合成氨气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该项研究为生产农业化肥提高粮食产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Haber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并监制了伊普尔战役堑壕战中使用的毒气(氯气)而被称为“化学武器之父”。令人们不满的是,Haber作为一个化学武器的研发者,在战争结束后不但没有受到军事法庭的制裁,还获得了世界瞩目的科学奖项表彰,诺贝尔奖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亲德的奖项,有人认为瑞典在战争期间曾经试图投靠德国一方,这才是德国科学家获奖的真正原因。


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至今仍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最受争议的奖项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即便Haber的研究对世界农业化肥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考虑到Haber本人在使用氯气作为化学武器中的角色和作用,评委会还是不应该做出这样的决定。

无独有偶,1912年,研究有毒气体的法国化学家Victor Grignard也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他发明了可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格氏试剂,只不过该奖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已经颁出,获奖时Grignard的发明也没有被用于战争。事实上,Grignard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才开始参与研究化学武器并专攻光气制造和芥子气检测,在战争期间,他正是上文提到的Fritz Haber的对手。

尴尬的时间点

也许是1918年的化学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工作开始变得格外小心谨慎,他们成功地将下一次引起众怒的时间延后了近40年。1945年11月,距离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不过短短三个月,他们便为发现了核裂变的德国科学家Otto Hahn颁发了诺贝尔化学奖,这项完成于1938年的获奖研究正是研制原子弹的最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尽管瑞典皇家科学院总是做出令人困惑的评选决定,但在原子弹刚刚造成人间惨案后不久就大张旗鼓为其颁奖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这块紧跟在两朵黑色蘑菇云之后出现的金色奖章令人难以接受。


事实上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阴错阳差的误会。早在1938年,Hahn就完成了关于核裂变的研究,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1940年便有意向为其颁奖,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40年到1942年间评选暂停。到了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被宣布颁给Otto Hahn,但受到战争影响,当年并没有在瑞士斯德哥尔摩举行庆祝活动,只在美国纽约一家饭店举行的午餐会上颁发了部分奖项。而且当时Hahn本人正作为战俘被囚禁在英国的监狱内无法领奖,正式的颁奖仪式才延迟到了1945年。事实上,Hahn本人一生从未参与过任何有关核裂变在军事应用方面的研究,他还曾公开表示过非常庆幸当初德国没有成功研制出原子弹。

被唾弃的获奖者

正如Hahn的核裂变一样,有一些研究本身并没有什么争议,只是后期对研究成果的应用受人非议罢了,不过有一些研究则不然,它们本身就邪恶恐怖,破坏力惊人。

先来看194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葡萄牙神经病学家Egas Moniz,他发现了脑白质切除术在某些精神病治疗方面的价值。但其实时至今日,这项直接作用于人脑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也很少被医务人员使用在疾病治疗中,就连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网站上也明确将这项手术标注为是有争议的。好在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化学手段随后逐渐被发明,为精神病患免除了脑叶切除的痛苦。

再来看一位饱受环境学家诅咒的获奖者,1948年,瑞士科学家Paul Mueller的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发明了DDT试剂——能杀死可以携带疟疾病毒的昆虫,有效控制了疟疾的曼延。然而这项研究很快被发现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对人类及野生动物的生命造成威胁,而遭到全球范围的严令禁止。这样看来,2015年获得医学奖的屠呦呦从传统医学的草药中获得启发,发现了取之于植物的青蒿素安全环保的对抗疟疾才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现在看来,这些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并获得诺贝尔奖认可的发明研究,都多多少少存在非人道的可怕之处,也许正如前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成员之一Bengt Jansson说到的那样,“我们不该为那个年代发生的这些事情感到愤慨,因为那时我们别无选择。”的确,科学的发展永远会是把锋利的双刃剑,从人类决心拔剑发展的那一刻起,就难逃被误伤的命运,尤其是在那个掌控了科学手段但却无法与科学本身的强大力量并驾齐驱的年代。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方约束的逐步完善,人类的“驭剑”技术也在日益增长,科学技术正渐渐由人类手中的“利刃”变为“宝剑”。虽然直到1970年,诺贝尔奖依然为诸如基因杂交这样饱受争议的研究颁发过荣誉,但争议的内容已经由当初的扼杀生命转为更加长远的遗传发展问题。而这个不断有新的发明被奖励、被争议、被修正的过程,也正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关文献

[1] Nature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https://www.nature.com/nature/index.html

(科学之家,译审/编辑:ZH Cello)

日报看多了,你也想分享?机会来了!知道日报招募作者啦!https://zhidao.baidu.com/s/dailyRecruitmen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