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战役简述:诸葛亮与魏延的分歧:子午谷奇谋(四)

简介已经写出了本文的几个探讨重点。笔者在这里也只是猜测。

魏延是否有反心的问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刘备时代,魏延被委任汉中太守要职,才能得到发挥,刘备也视其为自己得力干将。可以说魏延是非常乐意追随刘备的。刘备不顾手下大部分人反对,执意伐吴,结果兵败。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李严。


实际上,刘备托孤的话中可以得知诸葛亮实际上成了蜀国实际的一把手。同为辅臣的李严没有那样的权力。

魏延有无反心?我认为“反”这个字用的不恰当。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白热化。诸葛亮遗命魏延断后,但杨仪不能制约魏延。各位注意一个细节,魏延与杨仪都至书刘禅,说对方要谋反。再看魏延所处形势谋反以什么立足?可见魏延对诸葛亮是有抱怨,认为自己正确的策略没有被采用。对于杨仪,则是另一个态度,认为杨仪不能在自己之上。我们看魏延还要看看杨仪这个人。杨仪与魏延同传蜀书十。首先一点,三国志载二人关系“如水火”,可见关系之差。诸葛亮赞赏杨仪的才干,也认同魏延的勇略。但对于二人的关系也感到遗憾和无奈。我们看蜀书十载魏略,“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所以我认为,魏延之所以最后的死和杨仪有直接关系。而魏延平时刚劲的性格是其最后结局的重要原因。

魏延和诸葛亮的分歧,蜀书十有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要求稳扎稳打,而魏延则志在奇兵取胜。

诸葛亮有没有重用魏延?我的答案是一定会重用的。魏延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否则阳平诸葛亮不会只带1万人守城,而魏延大军在外。但是魏延身为部曲,犯了一个政治上的错误,接二连三的质疑前线最高指挥员的战略方向。不是一次,二是接二连三的要求自己带一支奇兵。

很多人说魏延大胆,诸葛亮过于谨慎。而笔者想告诉大家,魏延这样做是可以彰名天下,但是魏延没弄清一个问题,就是蜀国的政治策略和战略目标。


蜀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难道是彻底击垮魏国?这是不可能的。这要分在哪里作战。如果深入魏国腹地,蜀国只能速战速决。轻兵快行,只能一时锋锐让敌人摸不到头脑,等到敌人反应过来,如果你不能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或者就地隐蔽活动,你会被围而歼之。你魏延想一支奇兵直捣潼关,那诸葛亮势必要牵制大量敌军。你魏延的万把人也是大规模调动,魏国侦察兵素质这么差?大军奔袭都察觉不到,那就可以退休了。

我们来看魏略的话。“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魏延看中的是什么?把希望寄托给敌人的这位夏侯将军不战而走。然后一举达到自己的作战目的。然而呢?魏国无人?魏国的主力全部都在东南防线和西北防线,内部空虚?曹真曹休司马懿张郃都是一流的,不输魏延。他们一定会有支援长安的办法。退一步,曹魏内部忽视了这条道路。你拿下了长安,目的达到了。你能坚守多久?守军必然给你留一座大火熊熊的城市。此时此刻你希望诸葛亮能从重重围困中脱身?我们之前已经提到,魏延奇袭成功诸葛亮一定要在前线吸引魏国主力的火力,不然魏国的精兵强将不会天天睡觉一定会在主要节点驻扎待命,长安一定拿不下。诸葛亮脱身?这个是绝对不可能的。等你魏延目的达到,曹魏马上会召开紧急会议,一下就会洞穿你们两路分进的目的。诸葛亮会被死死咬住,魏延连撤退的机会都不会有。司马懿对孟达一战,足以见得曹魏精锐的行军速度。魏延行动的战略目的是要让曹魏元气大伤,甚至想一劳永逸,这无疑是把曹魏的指战员都当成了草包。因为魏延的目的最多可以达成一半,最多是拿下长安,但是诸葛亮和他会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蜀国的政治策略和蜀国的战略目标是诸葛亮拟定的,是尽可能的缩短和曹魏的差距以期日后能有机会和曹魏决胜。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诸葛亮是个宏观的战略家,他很清楚,对付一个莫大的强国一战而胜是不可能的。。魏延想学韩信。但是三秦的章邯并不了解韩信,所以放松了警惕,而你魏延和郭淮等人常年交手知根知底,诸葛亮魏延姜维都是曹魏不敢怠慢的。三秦不过是项羽册封的王,秦末的北方诸王林立,而曹魏统一北方多年根基已定。韩信出了陈仓已经成功了,但是魏延出子午谷才是个开始。

所以笔者认为,子午谷奇谋想完全成功是不可能的。曹魏和蜀国的国力差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