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役兵力随便就几十万, 这是真的吗?

当我们留意古代有记载的大规模战役,不难发现出兵的数目惊人。好像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俘虏就已有40万;三国赤壁之战,曹操挥军80万南下;东晋淝水之战,前秦出兵80余万;隋炀帝杨广率大军113万征高句丽......古代战争动辄几十万,真的能有这么多人吗?

在古代社会,人数100万,有如一个移动的巨型城市,在战国时期,最大城市齐国的临淄与燕的下都,计到尽各均人口30万。当时固定地点才能养活30万人,一旦是移动中的百万大军,单单喝一次水,足以令到一条河干涸。

在古代,要组织一支军队,要先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如果把后勤、补给、运输、征收等这些问题通通虚化,那么实际上能够组织强大军队出征,实际上取决于该势力生产食物的能力,也许可以这个标准来估计,历代重要战役中的军队数目有没夸大。

根据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来换算,汉代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是200斗,三人合10石,换算成现今单位,100万人一个月就需要3.9万立方米粮食,对于只有畜力和人力,道路状况极差的的古代来说,移动百万大军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运输条件允许,也没有那么多的军粮。有学者针对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估算汉代一亩地大概均产是3石,在运输储存没有损耗的情况下,需要13亩地才够供给一名士兵。其实《三国志》中都说过:“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反映军队数字上与实有较大偏差。

敦煌莫高窟刻画战斗场面

就以“长平之战”为例,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军来分析。先不考虑到历史上夸张的问题,《史记》有云:“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也有记载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所有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所以,秦国60万、赵国45万的数字与实际偏差可能不太大,或许略有夸大,但是按照估计,两边军队数字,应该不可能全部都是战斗人员,应该包括后勤。考虑到战争的地点是赵国最富庶的地方,所以赵国采用运输和自给自足的耕种,应该能够基本满足军队与秦军相持三年所需,而秦国应是顷全国之力出战。《吕氏春秋》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匮”,所以基本上估计,秦国60万大军,可能有一半或大部分是运输部队和后勤耕种部队。

至于坑杀40万方面。事实上赵国发动45万人马,战斗不大可能还有40万余部。当时天下未定,秦国以“坑杀”来削弱赵国、“杀鸡儆猴”是合逻辑,只是数字上有所夸大。有学者估计,秦国可能坑杀了10几万到20万的军队。

古代的军队数目并不精准,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军队,不像现在有这么明确的编制,不少更寓军于民、军民一体,即使是最高统帅,也未必真正知道到底有多少士兵。加上在冷兵器时代,人数多寡基本上就是决定成败关键,敌对双方吹嘘也是常事,手下有30万人的,可敢号称“百万之师”。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曹操号称80万大军,但是史载曹操得青州兵30万,择其精锐得三万。再据人口和后勤计算,曹操实际上人马最多不超过十万。

明代军队

吹嘘兵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吓唬对手。但时代不断进步,夸大数目来靠吓,这支歌仔都未必能唱到。好像明末与女真的战事中,虽然军队出战依旧夸大,但已没有什么人相信。比如明朝第一次讨伐努尔哈赤,8万多明军,1万多朝鲜军,就敢自吹47万。公元1766年,清皇帝干隆派云贵总督杨应琚讨伐缅甸,区区3000个大头兵,干隆却去信给缅甸王说他带领50万大军来讨伐。及后满清讨伐尼泊尔,干隆也把几千清军吹嘘成了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