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中国科学家施一公团队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方法,解析了酵母细胞“剪接体”近原子水平分辨率的三维结构。“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剪接体”、“近原子水平分辨率”……一大拨专业名词正在接近,不明觉厉。专家们说了,这可是结构生物学上公认的难题之一,是“诺奖级别”的发现。来,我们一起解析这个最新发现,看看它跟诺贝尔到底有多近。
剪接体:中心法则的最后谜底
我们知道,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但是,它究竟如何传递遗传物质,我们需要通过了解它的结构和传递过程才能知道。
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指明了DNA的结构。DNA分子如同两条拧在一起的“链条”。在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里,都有这样一模一样的两条链,搭载了生物体几乎全部的遗传物质。不过,像这样如此缠绵在一起的两条链是没办法传递遗传信息的。
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在1958年时提出了“中心法则”,描述了DNA传递遗传物质的过程——DNA的两条链解开成为单独的两条链,随后,单链DNA会吸引一些跟它们匹配的小分子(核糖核酸),并且把小分子串成一条新的链。最后新链条解开,经过复杂的过程,开始寻找新的小分子(核苷酸)合成蛋白质的征程。
如果说DNA传递遗传信息是一部电影的话,“中心法则”就是故事的主线。如何解开DNA的两根链条、如何吸引其他小分子并且形成新链条、新链条又是如何合成蛋白质,都将是围绕悬念展开的电影章节。
具体地说,“中心法则”将遗传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转录,DNA中的遗传信息要通过RNA聚合酶的作用转变成“前信使RNA”。第二步是剪接,“前信使RNA”通过剪接体去掉一些结构后,变成成熟的信使RNA。第三步,翻译,通过碱基配对等过程,成熟的信使RNA通过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行使生命的各种功能。
在施一公教授获得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之前,另外两位科学家已经通过发现“中心法则”中其他步骤中的两种关键物质,分别获得了2006年和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至于剪接体,是这三种关键物质中难度最大、结构最复杂的。解析剪接体的结构,意味着揭开了“中心法则”最后的谜底。
看清剪接体的利器:冷冻电镜
从原理上讲,获得生物体大分子的图像,和用相机拍摄风景照有一些类似。只是生物大分子实在太小,而没办法像一般单反相机一样,使用可见光反射来获得图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用X射线来“拍摄”生物大分子结构,解决了这个矛盾,这种方法在科学上被称为X射线晶体衍射。
X射线晶体衍射可以帮助科学家观测到0.2纳米大小的晶体。注意,只是晶体。如果观测的对象不是晶体,这种方法也就无能为力了。那么问题来了,剪接体是由多个蛋白组成的动态结构,科学家很难得到它的晶体。所以,这把“剪刀”究竟长什么样、“剪裁”过程是什么样,X射线晶体衍射只好高呼“臣妾做不到”了。
好在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突飞猛进,结构生物学中出现了新的“神器”。它不再要求样品必须是晶体。而且,样品是通过快速冷冻的方法进行固定的,更加接近样品的原生态。对剪接体这种不仅难以获得晶体,还一直处于“多动”状态的分子,冷冻电镜真真是不能更合适的“相机”了!用施一公教授的话说“溶液情况下捞起来一点就可以看了”。
从1983年开始,各国科学家把人类认识剪接体的精度缩小到2.9纳米。虽然已经很小,但是依然好比照相机技术不行,只能得到剪接体的模糊轮廓。
直到今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在冷冻电镜的帮助下,将剪接体组装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个蛋白结构的分辨率提高到了0.59纳米,达到了接近原子的尺度。可惜的是,他们还是看不清细节。
施一公教授带领团队不断提高冷冻电镜的观测技术,终于把精度提高到了0.36纳米,而且解析的对象是真正的剪接体,终于看到了剪接体的细节。
“剪”哪儿很重要:溯源遗传疾病
从原理上看,剪接体“剪裁”最初的新链条时,剪裁什么位置、如何“下刀”决定了哪些部分留下、哪些部分扔掉,一旦出了差错,便会发生与遗传有关的问题。科学家就此推测,遗传病的发生应该和剪接体的剪接过程有关。
从1977年基因剪接现象首次被发现至今,很多科学家都在对剪接体进行研究分析。有研究表明,35%的遗传紊乱与剪接体直接相关。果然是真的!
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70%到80%的“剪裁”改变了蛋白质产物,比如对具有功能的结构进行了增加和删减。剪接调控着机体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的生理需要。如果改变了正常的“剪裁”形式就会导致发育异常与疾病。
例如,地中海贫血症、视网膜色素变性、人类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额颞骨痴呆症和一些癌症都与剪裁的失误有关。
剪接体结构的揭晓,为进一步揭示与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坚实基础。
不过,在分辨率0.36纳米的剪接体结构被公布后,施一公反复强调,这是一项基础研究,距离直接利好遗传病治疗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他们的下一步目标,是还原整个剪接的过程。
无论如何,我们正在探索生命本质的道路上奔跑得越来越快。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科普集结号 甘晓;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