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衡量标准是怎么区分的

国内没对“青年”这一概念进行年龄上的明确界定。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确定5月4日为青年节时,曾指出庆祝青年节的对象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相应为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年龄基本为14-28岁之间。

2008年1月1日新施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是,该《办法》没有对青年的年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

在各地评选“杰出青年”时,对青年的标准可放宽到40-45岁。

十大杰出青年参评标准:年龄为18周岁(1988年1月1日以前出生)至40周岁(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之间的沈阳籍公民或各地在沈阳工作二年并任现职二年以上的外市籍、外国籍青年;被推荐人选或自荐人选应具备区县(市)级以上(含区、县级)表彰基础。

青年群体的亚分类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50年代,除了以职业、行业分类为基础对青年作出分类以外,还有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分类标准,即以政治态度或家庭出身的政治特征为标准,划分出先进青年,落后青年和中间状态青年。到了90年代,青年类型划分的基础发生重大变化,总的趋势是专业标准的重要性逐渐占据第一位。近几年引起多方面关注的“青年白领阶层”,其主要内含不是指他们的收入水平或生活,而是指他们具有特定专业技能或者是运用某种专业技能占据特定岗位。

青年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社会进程,以青年的专业能力的消长、强弱,作为衡量其发展状况的标准,是一种可以把握的标准,也是一种可以进行足够理论阐释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