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建军90周年,遥想当年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就此拉开了一段传奇的序幕。记得小时候看南昌起义的资料时,看过这样一段话,大致内容是,当年南昌起义正筹备得如火如荼的时候,1927年7月30日晨,张国焘到达南昌,立即与周恩来、李立三等举行会议。张国焘强调“慎重”,主张暴动“应极力拉拢张发奎(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得到张之同意,否则不可动”。
由于张国焘的突然阻拦,导致南昌起义被迫推迟(原定于7月31日),甚至险些流产。所以当时年幼的我相当好奇,张国焘如此看重的张发奎究竟是何许人也,在周总理、叶挺、刘伯承等众多大人物在场的情况下,还要争取他的同意?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张发奎这个人。
▲张发奎(1896—1980),又名逸斌,字向华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粤军组建了一个警卫团对其进行贴身保护。当时的这个警卫团团长如今知名度并不高,可是底下的三个营长日后都是大名鼎鼎的一方名将。
这三个营长到底是谁,且让我慢慢报上姓名。一营长为薛岳(抗战中干掉日本鬼子最多的中国将领)、二营长为叶挺(这个我就不用多讲了吧)、三营长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张发奎。
当然在那个时候,三个人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愣头青,但是很快历史就把他们推上了时代的舞台中央。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兵变,张发奎率部与叛军激战于有着粤北南大门之称的翁源。
由于张发奎的英勇抵抗,使陈炯明起了爱才之心,特地派出张曾就读于广州陆军小学时的校长翁式亮作为说客,以图拉拢这位将来的悍将。
尽管当时的张发奎孤立无援,加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前途未卜,可他还是一口回绝了恩师的邀请。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他干脆带着部队退入始兴仙人洞,当起了“山大王”。直到后来粤军第一师师长梁鸿楷邀请他一同来驱逐陈炯明,张发奎方才重新出山。
后来孙中山重新回到广州,张发奎因积累战功而升为团长。
1925年7月,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张发奎任独立旅旅长。之后在东征陈炯明时,张发奎就带着这一个旅的兵力,在紫金县热汤圩与十倍于己的敌军相遇。
如果是一般人,在敌我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不是相机撤退以图保存实力,就是寻找有利地形固守待援。
可是张发奎知道,打仗有时候拼的就是一股士气,一旦撤退别说自己一不小心就性命不保,搞不好还会造成全线崩盘。而固守待援的话,如果援军不能及时赶到,在对方的优势兵力包围下,只能窝囊的等死。
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亲自带队冲锋,看到当长官的这么猛,下面当兵的哪还有不卖命的,一个个势如下山之虎冲向敌军。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张发奎的主动进攻下,战斗一直进行到第二天下午,敌军终于支撑不住,全线溃退。
通过这一战,张发奎的骁勇之名传遍全军,其后又在南征时全歼邓本殷部,凭借这两次巨大的战功,张发奎升为十二师师长。
▲北伐战争示意图
1926年7月,国民政府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目标誓师北伐,张发奎率部与陈铭枢率领的第十师在副军长陈可钰的指挥下,接连攻克醴陵、平江,迫吴佩孚部退守汀泗桥。
此后的汀泗桥、贺胜桥等一系列的战役,由于历史课本中多有详细的描述,这里就不再过多的着笔了。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占武昌等战役中表现卓著的叶挺独立团,就是由张发奎手底下的34团改编而来,北伐时虽然已经改为军属独立团,但是在作战中还是归12师节制。
在北伐战争中,这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建的独立团战斗力最强,牺牲最巨,建功最大,为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
第二年1月,张发奎升为第四军军长,当然这里面少不了叶挺独立团立下的功劳,所以张发奎对共chǎn党也是青眼有加,其部下有不少共chǎn党员且多为骨干。
▲叶挺独立团的“铁军牌”
后来宁、汉合流实行清共,张发奎不但不服从命令,反而接纳一大批共chǎn党员到自己的队伍里任职。当时流行着这样一段传说:“蒋介石屠杀共*党,朱培德遣送共chǎn党,张发奎收容共chǎn党。”
一时之间张发奎的部队里云集了众多共chǎn党精英,据不完全统计,曾在他手下任职的共chǎn党员大概有2500-3000人,其中不乏将来的开国元帅、大将们。
当然张发奎也不是善心大发想做好事,而是看中了共chǎn党队伍强悍的战斗力。
虽然张发奎并非真心想要帮助共chǎn党,但是考虑到南昌起义时的部队,几乎都是他的部下,所以当时以陈独秀、张国焘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一度试图拉拢他一同起义。
好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众多起义的领导人非常清醒,果断拒绝了张国焘的意见,于1927年8月1日凌晨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chǎn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广州起义
此时的张发奎正在庐山上谋划如何兵不血刃地破坏起义,听闻起义成功的消息后大惊失色,差点想要带兵去镇压。好在最后还是采纳叶剑英的意见,不去追击叶挺、贺龙,而是令第四军南下广东与李济深争地盘。
9月下旬,第四军进入广州。11月17日,张发奎、黄琪翔发动广州政变,拥护汪精卫反对南京特别委员会,驱逐黄绍竑桂系部队。
在这一过程中,张发奎又将老同事薛岳从李济深的麾下拉到自己的队伍里,至此,当年孙中山警卫团的三大营长中的另外两位,都曾作为张的部下。
不过好景不长,紧接着12月,中共党人又发动了“广州起义”,这一次张发奎没有手软,亲自出手给镇压了。
但是李济深和黄绍肱抓住机会,联合进攻广州,张发奎失败之余被迫下野,从此周旋于国民党各大派系的争斗之中。
遗憾的是失去了共chǎn党帮助的张发奎,似乎变得不会打仗了,在多次的争斗中,不但没有获利,反而损兵折将。
▲“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早已厌倦内战的张发奎向广州国民政府请缨抗日,要求率部北上援助东北军的马占山。尽管得到了口头上的批准,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军费,枉费张发奎的一腔热血,可惜报国无门,空余无限遗憾……
后来失望透顶的张发奎只身出国游历欧美,在各地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
在伦敦时,他曾发表过这样一段谈话:“如有机会,余愿率一旅之孤军奋起抗敌,期有报国仇于万一也。”
据说在美国时,张发奎碰到一位名叫雅仑的医生,用一个传家之宝的酒杯盛满白兰地对他说:“在我有生之年,如你能打败日本,情愿把这杯子送给你”。张发奎毫不犹豫一饮而尽(抗战胜利后,雅仑找到张的弟弟勇斌果然把酒杯交其带回)。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张发奎期盼已久与日军交战的机会终于来了,他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在战斗中,他的部队在浦东击败日军数十次进攻,同时,他还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日军司令部和日军旗舰“出云号”给予敌军以重大威胁,被誉为神炮!
▲淞沪会战爆发
当时很多军人喜欢夸大自己的功劳,可是张发奎很低调且务实的评价当时他自己的炮兵:
“老百姓称赞我的炮兵是神炮,虽然击中了出云舰,我们也只能打它个轻伤,打不沉它,因为我们的大炮火力不够。我们一开炮,敌军水兵就躲到甲板底下。事实上,出云舰没有遭受伤亡”。
在整个抗战期间,张发奎始终坚定不移地在战斗,从没想过要放弃抵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铁血硬汉,晚年在个人回忆录中,心有余悸地表示:“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在整个抗战期间我思路一贯都是这样。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实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对张发奎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作为一名军人,他敢打硬仗、恶仗,不怕流血牺牲,是一名真正的虎胆男儿!
但是由于他缺乏政治眼光,故而无法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离开战场后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晚年张发奎
晚年的张发奎定居于香港,1980年3月10日,在那里病逝,终年85岁。
虽然曾经因为立场不同,而导致最终分道扬镳,作为一起并肩作战过的老战友,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元帅致电其家属:“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
在活着的时候没能重回故乡,可是落叶归根一直是张发奎的夙愿,临终之前他向家人表示,希望死后能安葬在家乡。
在1992年11月9日,张夫人一行护送张发奎的骨灰,冲破某些势力的阻挠,终于回到始兴隘子镇彩岭村。家乡父老对这位爱国将领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张将军回家。
将军的遗愿终于可以完成,并且再也不会离开这片令他朝思暮想的故土。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易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