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0年间,哪些科技构想尚未实现?

21世纪已经走完了第10个年头,在过去的百年间,有无数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发明问世,也有无数奇妙的构思尚存于幻想之中。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过去100年间备受关注却尚未实现的种种科技构想吧。

圆顶都市

这是由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城市概念,富勒称其为短线程圆顶(Geodesic Domes),适用于单一建筑或较小的生活区域。后来这一概念在科幻领域发扬光大,成为星际移民主题中圆顶都市的雏形。

圆顶都市这一城市形态适用于极寒、缺氧、风沙或其他恶劣环境下的地域。在科幻作家的构想中,实现星际旅行的人类必须克服不同星球上不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于是异星都市被置于半圆形外罩之内,形成一个独立于外界的“类地球空间”。科幻作品中的大型圆顶都市通常直径可达数百千米,能容纳上万人共同生活;内部环境由电脑中枢全权调控,可以保持温暖舒适的恒温状态,也可以模拟地球的四季变更;同样,光照也不受行星自转限制,可由人工照明系统模拟昼夜更替;空气净化装置则能保证圆罩内空气的清新流通。

从以上设想看来,圆顶都市无疑是相当理想的城市模式,人们生活其中,不仅可以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还能抵御可能的外敌攻击。圆顶都市的设计不仅在科幻领域大受欢迎,现实世界中的人类也对它寄予厚望。其实在圆顶都市这一概念刚被提出时,人们普遍认为十年内就能建成这样的城市,然而直到今天,它也只存在于幻想作品之中。

饮食革命

吞下一粒小胶囊,就能满足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的热量和营养,这样便捷的用餐方式相当适合无法携带大量新鲜供给的太空旅行。仔细想想,这种食物胶囊还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忙得昏天黑地的上班族节约用餐时间,更能解决粮食短缺这一重大问题。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关注民生的行业意识到,传统方式下的粮食生产速度将无法跟上地球人口膨胀的脚步。于是专家们设想,能否制作一种包含日常所需热量和营养的胶囊,工厂化、流水化、量产化生产,要多少有多少,好在必要时代替传统食物。不过,食物胶囊的弊端也相当明显,它食之无味,无法承载人类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但从大局考虑,当粮食危机全面爆发之时,我们将不得不为生存让步。

话说回来,先甭管人类放不放得下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肴,这种只能填饱肚子、不能造福味蕾的胶囊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的玩意儿,里头的学问大着呢。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能做出压缩饼干、太空食物、维生素药片,但还是做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食物胶囊。

空中飞车

在经典科幻影片《E.T.》中,孩子们骑着自行车飞向天际的场景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类与外星人接触的经典一幕;男主角载着E.T.划过长空的画面,也成为电影史上不朽的记忆。

其实早在1909年,就有人提出了“空中飞车”的构想,并乐观地预言它很快就能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日新月异的科技仍无法使空中汽车飞进寻常百姓家。现有的概念飞行车也更像是添加了陆行功能的迷你飞机,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反重力飞行车压根儿还没谱。

想要造出电影《第五元素》中满城乱飞的汽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也不用着急,据说又有专家拍着胸脯预测,未来20年内我们就能享受驾着空中飞车出门的乐趣,这可比《第五元素》所在的23世纪早得多了。

知识药片

在《哆啦A梦》的某一集中,为了帮助废柴大雄渡过第N次考试难关,哆啦A梦祭出了一种具有瞬间记忆功能的面包:只需把面包往课本上一压,再往嘴里一塞一嚼一吞,印在面包上的内容就都记住了。不用读、不用背,吃片面包就能记住那些枯燥的公式定理,这让记忆面包为了莘莘学子心中的圣物,乃至每逢网间举办“我最爱的哆啦A梦道具”评选,很多人都会心有灵犀、毫不犹豫地为记忆面包投上一票。

据说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都该归功于一个“懒”字,那些划时代的大发明大创造,很多都源于人们为了偷懒而琢磨出的点子。不想走路了,我们可以开车,但不想学习了,知识又打哪儿来?坐着时空机去买记忆面包吗?其实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曾在1960年左右提出和记忆面包相似的构想。他们认为生物学习到的知识是可以记录在RNA内进行继承的,只要服下能在人体内生成这种RNA的药片,英语俄语土著语火星语啥的立刻就能运用自如,人人都能成为数学家、化学家。通过知识的共享,整个人类社会将获得全体性的长足进步。

核爆避难所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研究如何“和平利用核能”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建造用于抵御大规模核爆的“避难所”。核能本身并没有好或坏的属性,我们能用它建成核电站,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同样也能用它制造核武器,带来吞噬一切的死亡。“和平利用”是一种追求,然而短短数十年间,核能已经被深深刻上了“战争”的烙印。现在,地球上的核武器数量之巨、威力之大,足够让这颗星球毁灭殆尽。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如果有朝一日真的爆发了核战争,自己好歹得找个地方躲一躲吧。不过核爆的威力之巨大,能把核爆中心半径一公里内的金属气化,外围的冲击波也能轻松地把钢筋铁骨拧成麻花,加之还有持续数十年的核辐射……为了替自己的小命提前做打算,就有科学家提出修建“钛制避难所”的想法。

钛被誉为“太空金属”,强度高、化学性质稳定,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医学、化工等领域,为人类科技的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真能抵御核爆带来的冲击和辐射吗?一直以来都没有切实可靠的数据来支撑这一理论,钛制避难所的话题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海底都市

海底都市无疑是幻想作品里的常客,它与异星都市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两者也都和圆顶都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海底都市面临的首要问题当然是如何搞定深海中的压强,接着还要考虑供氧、民居出行、海底生物攻击等等问题,操作难度并不比星际移民小。

蔚蓝的海洋总是被人为地注入许多浪漫色彩,无论是沉眠的亚特兰蒂斯,还是跃动的人鱼之乡,恢弘和灵动中总有万般柔情与浪漫。不过,和文学作品中的唯美设定不同,现实世界中的海底都市是利益争夺的产物。1960年左右,海底油田、海洋矿产等深海资源引起各国觊觎,大家都担心自个儿看中的宝贝被外人给顺走,聪明的政治家们想出了“定居海底守卫财富”的点子,进而催生了海底都市这一构想。在1964年举办的第二届世博会上,美国正式提出海底都市的蓝图,并展示了水中自行车等概念发明。

自动驾驶的汽车

汽车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它为人们带来了便捷的出行方式,节省了大量时间。但随着全球汽车数量的逐年攀升,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也成为让人头痛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城市交通变得更顺畅更安全呢?

如果能借由统一的交通网络实现汽车的自动驾驶和统一规划,驾驶员就能得到解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路途上的时间,还无需担心安全问题。早在1939年于纽约召开的首届世博会上,就有人提出通过加载无限操控系统实现汽车的“高速自动行驶”,而它的设计初衷竟是为了“杜绝酒后驾驶带来的危害”。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在之后的60年间,一项名为“smart roadway”的实验正在持续进行着。现在,借助GPS系统实现“障碍回避”的汽车已经诞生,“全自动汽车”的问世似乎已近在咫尺。

无害香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学界首次披露了诱发癌症的各大因素,“香烟”以高姿态问鼎榜首。为了摆脱罪名,有烟草公司开始积极投身“无害香烟”的研发。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们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该烟草公司正式宣布实验失败,之后他们被烟民以及二手烟受害者的漫天诉讼砸得头破血流,最终宣布退出烟草界。

【有奖调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领域专家为您提供个性化服务,你会来体验吗?——点我拿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