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写了《首博“美好中华”观展记:陈设布局中的门道》,主要从展览布局、展厅设计、展陈文物等方面讲了讲特展扣题的精妙之处。本次展陈文物360余件(套),不可赘述,大河想从四大展厅各择一件“重器”,共享“美”“好”。
史前时期之“骨笛”
这支骨笛与被誉为“河南博物馆九大镇馆之宝之首”的贾湖骨笛“系出同门”,均出自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据说,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大约有30多支,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这支大概就是那支唯一的5孔骨笛,比河南博物馆所藏的7孔骨笛年代更远,距今大概有9000多年。
骨笛(大河摄)
河南博物馆所藏7孔骨笛(图自网络)
贾湖骨笛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不仅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公元前2600年左右)出土的笛子;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也要早上2000多年。贾湖骨笛的出土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8000年前,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贾湖骨笛是用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出土于部落首领墓。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成组随葬带有契刻符号的龟甲。我们可否推测这是一件祭祀时所用的神器?其音律规制随着历史的演变,从上则为礼乐之雏形,敬天崇德以定规范;从俗则为劳动号子,统一协调以利生产?
总之,要在飞禽骨管上钻孔成笛,先民是如何精细钻磨,又是如何计算符合音阶关系的孔距的呢?先民的智慧恐怕远远超出了我们今天的想象。
夏商周之“虎座凤鸟漆木架鼓”
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大河摄)
这件虎座凤鸟漆木架鼓是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印象中好像在某次名为“凤舞九天”的楚文化特展中见过。今日重见,依然令人流连忘返。
这件宝物高1.5米,长1.46米,左右对称,虎蜷伏于地,凤立于虎身,满月悬鼓架立于中,漆彩瑰丽,说不出的精妙诡异。大河摄影水平有限,从网络上找了几张细节可辨的照片,以飨文友。
图自潇湘晨报
图源见水印
图自网络
这架悬鼓出自湖北荆州天星观墓,距今已有2200多年,却仍然纹理清晰、色泽艳丽。中国古代漆器工艺似乎在战国时期就达到了巅峰,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多有漆器,漆色如新,各类随葬器皿大有取代青铜器之势。
这类虎座凤架鼓是楚国特有的一种乐器,在当时只有楚国王室及高级贵族才能享有。静观悬鼓,似乎能想象出当年擂鼓鸣乐时那种凤鸣九天、虎啸深渊的磅礴气势。细端详,虎座敦实,呈一触即发之势;凤鸟巍峨,仪态万方,相较虎形,更显图腾气势;但凤喙虎口均肃穆紧闭,未呈高吭虎啸之态。这让我想起了宗白华先生在赏析《拉奥孔》时所引用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座虎座凤鸟漆木鼓难道不也是展现出楚人“高贵神秘、内敛浪漫”的伟大品格么?
汉唐之“鎏金银阿育王塔”
鎏金银阿育王塔(大河摄)
这次特展陈设了两座阿育王塔,汉唐展厅展出的鎏金银阿育王塔,出自杭州雷峰塔地宫,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座阿育王塔是纯银打造,通体鎏金,高35.6厘米,最宽边长12.6厘米,重1272克,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身四周镂刻佛教故事画面16幅,是目前所发现的阿育王塔中最为清晰全面的。银塔内置奉安“佛螺髻发”舍利的金棺。金棺银塔的意义等同于金棺银椁,是供奉佛舍利的最高规格。
塔刹、相轮(图源见水印)
局部(图源见水印)
此塔是五代十国末期吴越国王钱俶营造雷峰塔时专门打造,雷峰塔又名皇妃塔,据说是钱俶为纪念其产子而亡的皇妃而建。2001年从雷峰塔出土两座“孪生”阿育王塔。一座是我们看到的这座,出自地宫,内置金棺,出土时完好无损;一座出自天宫,因雷峰塔倒塌时受挤压,塔内悬挂的“舍利金瓶”也被压瘪。钱俶崇佛,传说曾仿效印度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阿育王塔。目前出土的阿育王塔实物,以铜塔居多,铁塔略少,雷峰塔发现的是仅见的两座纯银阿育王塔,所以,规格极高。
塔身镂刻的16幅佛教故事画面,大河将另开篇章《首博“美好中华”观展记:阿育王金塔故事》专门解读。同时还会解读宋元明清厅陈设的目前所见最大规格的南京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塔身佛教故事。
宋元明清之“耀州窑青釉瓜棱注壶、莲花温碗”
耀州窑青釉瓜棱注壶、莲花温碗(大河摄)
宋元明清厅陈设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是目前全世界所发现的阿育王塔中体型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也是大河去看展时围观人数最多、围观时间最长的一件文物。大河决定另开篇章写塔身故事。宋元明清厅中,大河想专门说说这套代表宋士大夫阶层清雅奢华有内涵的生活标配的——耀州窑青釉瓜棱注壶、莲花温碗。
先说说注壶温碗是什么吧。这是一套酒器,而非茶具,流行于宋元时期。古人习惯饮热酒,使用的方法是:注壶盛酒后放入装有热水的温碗中,酒通过热水间接加热,然后再执壶倒入杯中以供饮用。这种套装酒器的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
《韩熙载夜宴图》注壶温碗自己找(图自网络)
到北宋,注壶温碗的魅力已经不止于北宋王朝的皇室贵族士大夫,邻邦辽金元的贵族大公们在追求精致生活的道路上也是毫不逊色的。有图有真相:
《宋徽宗文绘图》注壶温碗自己找(图自网络)
河南禹县宋墓《墓主夫妇宴饮图》这里比较好找(图自网络)
辽代张世卿墓《备宴图》(图自网络)
这套注壶温碗高约25厘米,色泽温雅、一色纯净,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清静无为的审美意境;狮形壶纽、莲花温碗却折射出佛教在当时的流行昌盛。一套普通的生活器皿上便能融儒释道精神于一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容乃大的特质可见一斑。
吕大临、吕大忠、吕大防、吕大均(图自网络)
这套注壶温碗出自北宋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再具体一点出自吕嫣墓。蓝田吕氏在北宋时期是名门望族,尤其“大”字辈族人更是声名显赫、佼佼者众。吕大防曾为宋哲宗时期宰相,《宋史》留传;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是著名金石学家,也是中国考古学先驱。吕嫣是吕大防之子吕景山的女儿,据说长得漂亮,18岁被皇帝赐婚张氏。不料新郎迎娶途中病死,吕嫣成了民间所说的“望门寡”,一生独居深闺,死时仅22岁。想想吕嫣这等“白富美”精致而凄惨的生活,一声叹息;还不如似我等“矮穷黑”没事逛逛博物馆,花销少受益多,看展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