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色盲戴上了太阳镜,好半天他喘不过气,又流泪又激动地说:“天啊,我之前都错过了什么?!老婆,你比之前更漂亮,这衣服真好看!”
这副太阳镜可不是普通的眼镜,而是美国一家公司研制的色盲眼镜。戴上它,色盲就能分辨更多颜色,看到世界原来是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
这是威尼斯一处街景,正常人看到的是左图,红绿色盲看到的是右图,但借助色盲眼镜,色盲也能达到如左图的效果
色盲及其解决技术
其实严格来讲,“色盲”一词使用得并不恰当。一般情况下,色盲不是看不到颜色,而是只能看到部分颜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看到所有颜色。比如红绿色盲就无法“看到”红色和绿色,但是不在红绿光谱范围内的其他颜色仍然可以看到,如蓝色。
在科学角度上,对色盲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色觉缺陷”,缺陷来自于人的视网膜。视网膜上有感知光线的细胞——视椎细胞和视杆细胞,其中视杆细胞感知光亮度,而视椎细胞感知光的色彩。人所能感知到的颜色全部来自视椎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反应,也因此视椎细胞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感知不同波长的光线,即红、绿、蓝三原色的光。其中,任何一种视椎细胞出问题,都会造成人的色觉缺陷。
通常情况下,有缺陷的视椎细胞大部分无法准确感知红绿色光,这也就是常见的红绿色盲。红绿色盲对红色和绿色的区分度明显下降,红绿色被“混和”到一起,成了调和的棕黄色。这种红绿色缺陷,还会干扰对其他颜色的感知,比如紫色(红蓝混和)和粉红色(红白混和)。
对色盲来说,色觉缺陷似乎没有给生活带来太大的实际困难,有的只是一些麻烦和不方便。比如穿衣服可能会颜色乱搭配而自己却看不出,考不了驾照不能开车,等等,这些都不是性命攸关的大事。然而,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阴影。现在有些学校的教室里,会贴很多常识信息,并以颜色区分,而这对色盲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大的学习障碍,严重者可能导致心理障碍,需要合理引导他们。
如今,对于色盲学生来说,戴上色盲眼镜,就能看到和正常学生差不多的效果。这种矫正作用非常棒。
外观上,色盲眼镜与普通的太阳镜没什么区别,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镜片外面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层材料能过滤一定波段的光,正是红绿色盲所见光谱中重叠的部分(即分不清颜色的部分),从而改变红绿色盲的光谱成分,使其可见光的颜色更加饱和,也更容易区分。换句话说,在色盲眼中红色与绿色本来没什么差别,但戴上色盲眼镜后,“红色”“绿色”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因此,色盲相对地拥有了看到色彩的能力。
人眼只能看到三种基本色,但蝴蝶能看到四种基本色
颜色不是来自视网膜
色盲眼镜虽然给广大色盲带来了福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红绿色盲大部分是先天性的,其基因突变的情况各不相同,分辨颜色的程度也不相同,比如即使同为绿色盲,不同人对色彩的感知也不一样。色盲眼镜带来的改变是有限的,而且无法完全适应全部色盲。
另外,实际上存在的颜色比人眼所感知到的要多得多,有的动物(如蝴蝶)看到的颜色就比人类的多。而且对颜色的感知不是来自视网膜,而是来自大脑。实质上,颜色是由大脑创建的一种思想意识。它与视网膜传递过来的信号相协调,并与记忆、环境、预期等其他信息相协调。
人类视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颜色恒常性。比如一只桔子的颜色,不论在白天正午的冷白光下,还是在夕阳的金黄色光下,抑或在炉火旁温暖色调的火光下,一直都是不变的橙色——虽然桔子会反射各种不同波长组合的光并被人眼接收。
对颜色恒常性的研究,至今没有统一结果。但科学家推测,它类似于相机的白平衡功能,能在拍照时自动设定一张照片的白平衡。比如房间里日光灯照射下,拍摄的影像会发绿,但设置白平衡后就能杜绝偏色。当人眼看到一个场景,也会类似地调整“白平衡”。
另一种解释认为,记忆对颜色的感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一件香蕉形状的物体,即使它是完全的白色,可是在人们心目中它会“附带”一点轻微的黄色。据此,科学家推测,颜色恒常性以及对颜色的感知是大脑不同部位同时处理并统一计算所得出的结果。这是对颜色的一种总体判断,绝不是眼球所能具备的功能。
同样的彩虹,却不是人人都能看到同样的颜色
大脑感知颜色的个性化
虽然颜色恒常性是确定的,但人与人之间对颜色的感知却是不一致的。
2015年,曾经有一张“服饰”照片几乎成了网上最受人关注的头条。照片上有一件衣服,它的款式非常简单,但它的颜色却引起了无数人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蓝色,并附带黑色纹饰,而另有人却认为它是白色,附带着金色纹饰。这种分歧使人感觉困惑,甚至有人把它贴到社交网站上求网友来见证,结果反倒引来了更大的争议。美国著名说唱歌手维斯特看到的是蓝衣黑饰,而他的女友——美国娱乐界名媛卡戴姗,却看到了白衣金饰,这种差异甚至还引起了家庭争吵(很好奇他们俩究竟哪一个是色盲)。
有史以来,可能从没有一幅图像的颜色竟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科学家推测,颜色不确定,可能是由于照片质量差或光线不够明亮引起的。如果你认为衣服在温暖的人造光下拍摄,就会觉得它是蓝衣黑饰;如果你认为衣服在白天的阳光下拍摄,就会觉得它是白衣金饰。人们的认知都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思想观念基础之上,这种观念属于一种不完整的碎片,由此得出截然不同的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色盲眼镜的配戴说明里,就建议配戴者戴上眼镜后应该保持至少15分钟的适应时间,否则可能看不到完美的色觉效果。这段时间其实不是为配戴者的眼睛适应而准备的,而是为配戴者的大脑而准备,使其能适应新的视觉信息,并以色觉认知来解读这些信息。在美国那家色盲眼镜公司的调查报告里,就提到很多色盲摘下眼镜后,新的色觉认知依然持续存在,并且这种色觉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
从某种方式来说,人们看照片上的“服饰”颜色,就好比色盲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颜色。
这张照片上服饰的颜色引起了巨大争议
?
颜色与情感有关
人们对颜色的个性化感知,还表现在一些相互比较上。一般情况下,人们从来不会这样比较:你手上的戒指是不是跟我的一样圆?你的磨砂手机壳摸起来是不是跟我的一样粗糙?你的冰淇淋吃起来是不是跟我的一样甜?你家的那朵月季闻上去是不是跟我家的一样香……
同样的情况,如果涉及到颜色,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相中的颜色是否认可。很多人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偏爱紫色、绿色等,却很少听说有人偏爱某种形状。这种个性化差异,实际上是因为颜色的独特性,它是有特殊含意、附带情感的信息。
科学家长期研究后认为,哺乳动物演化出丰富的色觉,不仅是为了判断果实是否成熟,还是为了分辨果实的质量好坏。因为仅靠光亮度所带来的黑白、明暗、阴影等效果,我们不足以获取细节信息,但是有了颜色,就能分辨出果实的质量好坏,捕捉到更丰富的内涵。
另一方面,人的色觉认知还可以用来解读其他个体脸上的颜色,而这种脸色正是由于丰富的情感引起的。恐惧使人脸色苍白,愤怒、激动、尴尬会导致脸色胀红。大多数灵长类动物也与人类相似,有三种色觉,而且它们大多数脸上无毛,屁股上也无毛(能显出脸上、屁股上肤色),可以透过这些部位的皮肤颜色发出清晰的交配信号。
因此,在人类的感官中,色觉不仅是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更是对附带特殊意义的个人情感信息的解读。关于颜色的认知,虽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每个人感知到的颜色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所谓的“色盲”即使戴上了色盲眼镜,也不一定能看到预期中的色彩。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7期杂志文章 欢迎读者们关注大科技官微:hdkj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