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的起源是怎样的?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来自哪里?

唐卡是藏语,指的是西藏的卷轴画,为藏传佛教僧尼修行时必不可少的用具。僧尼们礼拜唐卡可获功德,还通过观看唐卡引发对佛像义理的联想。

据说,唐卡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其起源早已无法真实考证。

我们知道唐卡与绘画艺术密不可分,可谓壁画的延展,而藏族的绘画艺术的产生,肯定早于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统治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卡若新石器时代,至吐蕃王朝时,绘画艺术已日益完善。

不过,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确实是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开始的。据《大昭寺志》记载,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

可见,唐卡的出现不晚于公元7世纪。

当然,唐卡的保存主要还受纸张、丝绸、布匹等材料保存的限制,现已很难看到传说中吐蕃时期的唐卡。不过,我们从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众多寺院的壁画上,可见当时藏族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

加上朗达玛的灭佛,早期的唐卡早已消失。现存的唐卡,少数为宋元时期的作品,其余多为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现存的最早唐卡,为公元11世纪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的阿底峡肖像"无越马"(dbu-yon-ma)。据说,那措译师是著名高僧阿底峡的弟子,这幅唐卡是他在师父临终前绘画的,还在背面撰有80句赞颂词

目前该唐卡保存在热振寺内,为镇寺之宝。

此外,热振寺还有一幅噶当派开宗祖师钟·杰瓦穷乃时期的唐卡,内容是四臂观音,周围有八位随从。

此画风明显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量度,也是十一至十三世纪唐卡和壁画盛行的风格,据说此唐卡能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