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个彩礼能逼死人?小编一开始也觉得夸张,可这真不是个玩笑。
老梁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连借带赊,好不容易熬到儿媳过门,老梁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事,出在河南省柘城县。县里有个张桥镇,张桥镇有个张桥村,村东头有个气派院,院主人就是已经过世两年的老梁。
白楼、红门、金色瓦片,乍一看透着“实力和脸面儿”。可走进门,却令人大吃一惊,墙没有刷白,窗没有玻璃,就连通往二层的扶手都没有安装。再一问,门是赊的,窗是赊的,楼板也是赊的,一家人欠下一屁股的债。
“喜事一办,毁于一旦。”乡亲们说起来,只能摇头叹息。老梁的悲剧虽然极端,“天价彩礼”之痛却十分普遍。在柘城县周边,娶亲礼一路飙涨。一对新人从相亲到过门,彩礼要得多的,开销要50多万元。一个农民靠种地、打工,不吃不喝,每年攒5万元,凑上这钱要整整10年!
这要命的“天价彩礼”,到底咋样才“退烧”?
彩礼咋就长了翅膀?主因是男多女少
在农村,整条街看不到几个女孩,村村如此。”张桥村一位农民担忧地说。到村委会,翻开张桥村的统计簿:全村适龄未婚青年80人,男青年有60名。女青年外出打工,不少嫁到外地,男女失衡加剧。
“一到过年、麦收——相亲说媒的旺季,谁家有个闺女,门口能排几个小伙,一个挨一个‘面试’,跟‘选美’似的。”媒人田艳说,去年春节假期的一天,她曾带4个小伙去同一家相亲。
闺女金贵,彩礼不断加码。对近城区的农村小伙、经济好的家庭,女方要得较少;越偏、越穷的地方,规矩越多,女方要得越狠。在偏远乡镇,父母怕女儿嫁过去吃苦受穷,对男方“爹娘老的不考虑,弟兄俩的不考虑”;除了彩礼,外带上轿礼、下轿礼、要“好”礼、改口费,以及牛羊肉、肘子、烟酒、果品。村里人调侃:“嫁个闺女,收的礼,够开一个小超市的了。”
相互攀比,推高彩礼。有一年春节,田艳保了两个媒。赶巧,俩小伙儿同村,俩闺女同村。第一家先“押帖”六万六,第二家后“押帖”八万八。头一家觉得没面子:“一块长大的闺女,凭啥俺比她便宜?”要求追加彩礼。男方不同意,女方“任性”退亲。
“不光女方要面子,男方也死撑面子。”柘城县红娘协会副会长杨鹏说, “有些小伙个人条件稍差,过了25岁找不到媳妇,爹娘不好意思去别人家串门子、赴喜宴。为娶个媳妇,情愿勒紧裤腰带,多出彩礼。”
彩礼能降?让党员干部先打个样
年前,花马李村支书李传伟的闺女定亲。男方按“老规矩”,要送六万六。李传伟打定主意,降低彩礼,又怕过不了妻子这一关。
他先到镇党校“取经”,听了一堂移风易俗党课,回来给妻子讲政策。妻子的脸一黑,不吭声,给他来了个“闷头顶”。
正巧,张桥镇镇长史云洁来村里。李传伟拉上镇长,到家说服妻子。妻子一见有领导来说彩礼,把门一关,扭头就走。
不久,县里下发文件,要求党员干部操办本人和直系亲属的婚嫁,必须执行新标准,否则给予党政纪处分。村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移风易俗纳入年度考核,工作不力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李传伟立马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拿到妻子面前。这回,妻子不再坚持,答应只要1.6万元。
上党课,统一党员干部思想;下文件,约束党员干部行为。目前,柘城基层党校进行88场次移风易俗培训,受教育者1万多人次。
管住了干部,还得引导群众。柘城瞅准农村人爱看戏,新编好几出戏,演了500多场,受教育群众10多万人次;新拍微电影,网络点击量超过百万。各村街头贴宣传画,村委会打开大喇叭……宣传铺天盖地,村村不落。同时,制定操办红白事的参照标准,经过群众表决,全部上墙公布:订婚彩礼不得超过2万元。
降彩礼,谁劝最管用?媒人!
柘城县成立县、乡两级红娘协会,吸纳了659位红娘。红娘们像659个警报器,紧盯高价彩礼;又像659把剪刀,直接剪断旧俗的“根系”。
去年冬天,景素霞说一桩亲。男的在张桥镇,家境一般。女的住安平镇,地偏彩礼高,张口就要12.8万元,外带40斤牛肉、40斤羊肉、40斤猪肉、100斤果子、4箱酒、30箱饮料和饼干。
“新规矩不允许要高彩礼,这不是砸我的饭碗?”景素霞说话“能甜能咸”。这回,她决心使大劲,把彩礼压下来。
一趟不行,景素霞冒着严寒,连跑几回。姑娘不给好脸色。景素霞改变策略,劝女孩的父母,一点点把彩礼降到八万八,再降到六万六。
“咋也得降到2万以下!”景素霞拿出随身携带的《红娘证》,晃了晃:“县里、乡里成立红娘协会,先是培训红娘,又发了证书。每个红娘都宣过誓,签了承诺书。凡是说成的亲事,彩礼一律不能超过2万元,媒人答谢礼不能超过2000元。如果索要高价中介费、哄抬婚嫁彩礼,取消会员资格。”
难在“一盘棋”,谨防一阵风
从张桥镇向南,就是鹿邑县玄武镇。两镇百姓常有通婚,但如今风俗大不相同。记者从张桥镇赶到玄武镇马庄村,走进一个卫生室,与当地人攀谈当地彩礼风俗。
“一般不下12万。要是你家有钱,彩礼更高。”穿红衣服的妇女说。
“不是要求移风易俗,咋要这么高?”
“啥移风易俗?一直是这规矩。你想拿多少?”妇女反问。
“彩礼降到2万以下,红事儿不大操大办。”
“两三万?那也中,别怕人家笑话你。”另一个穿长裙的笑着说。
聊起张桥镇的变化,一名中年男子不由感叹:“十里不同俗,一里改规矩!没想到彩礼差这么多。人家的闺女外嫁,少要彩礼;这里的闺女外嫁,不好协调。”
移风易俗,难在不能“一盘棋”。柘城县各乡镇的推进情况也参差不齐。张桥镇改得快,彩礼统一定在2万元以下。安平镇离城远,彩礼重,普遍在10万元以上,先降到5万元。
移风易俗,不能只刮“一阵风”。柘城所有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乡镇、村建立移风易俗工作台账,详细记录每件婚丧办理事宜。全县515个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半年多操办1000余户婚丧嫁娶,节约开支8500多万元。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党员干部,柘城县纪委严肃查处;对违规大操大办的村民,乡镇取消其参与评先资格,是低保户的取消其低保资格。同时,柘城为700对青年男女搭起鹊桥,举办简朴热烈的集体婚礼,节约费用200多万元。
不过,乡村婚俗观念根深蒂固,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位红娘道出了担心:“表面看谁也不敢多要了,可私下里,女方追加彩礼,男方能不给?不少人在观望,新风到底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