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园林植物学杰作,居然出自李清照父亲!

园林植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时期,我国的园林植物学最为辉煌,其间诞生了许多园林植物学的精品典籍。其中,有部独具士大夫情怀的著作颇为独特——它是我国著名爱国女词人李清照父亲的杰作……

小园香径独徘徊

北宋绍圣初年的一个初冬午夜,月悬枝头。洛阳城仿佛睡着了,只有潺潺的洛水还昼夜不停地向东流,仿佛向世人诉说着什么。

城南有座丛春园,本是历史学家司马光门生尹材的园邸,后卖给大儒邵雍。邵雍称其为“安乐窝”(成语“安乐窝”即由此来)。邵雍去世后,丛春园便无人居住,闲置十有余年。

安乐窝——洛阳丛春堂遗址(网络图)

此时,一高一矮两人,从远处向丛春园大门走来:矮的手提灯笼,走在前面,二十岁上下,明显是仆人;高的双手放背,五十岁左右,俨然是主人。

高个主人名叫李格非,曾任尚书员外郎(类似教育部的司长,属于厅级以上干部),刚从外地回到洛阳。

李格非让小仆站在门口,自己打开锁,推门而进。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出现在眼前。十五年前,他来这里做客时,为该园别具一格的景色深深震撼:当时正值春天,园中牡丹怒放,桃飘李飞,树木皆成行排列;园主人邵雍让人将洛水引到园中的岗丘下,再架一桥,是为“天津桥”。天津桥下,洛水咆哮,訇然作响。据李格非所知,洛阳几十处名园中,引入洛水的只此一园;而这种树木成行的园林绿化布置,也非常少见。

然而,自邵雍去世后,洛水改道,树木凋零,苍凉已极。李格非从友人处借得钥匙,想夜半独自凭吊一番。

他走过梧桐掩映的小径,来到园东的荼蘼架下,缓缓登上丛春亭。来到顶层,只见洛阳城已然沉睡,若明若暗的灯火洒在城中。他希望听到些许洛水的声音,可是初冬寂静无声的夜晚让他失望了。

深秋刚过,寒气浸入肌骨,生疼,李格非猛地打了一个冷颤:“岁月不饶人呀!”他重重叹了一口气,缓缓下楼。

忧愁,像满园的寂寞一样包围着他!

忧国忧民的李格非。(网络图)

问君能有几多愁

按说,李格非应该很快乐。于事业而言,他刚结束流放生涯,被召回京,前途又现光明;于家庭而言,他娶了宰相王睦之女为妻,生了一个聪明乖巧、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词的女儿。事业家庭双丰收,夫复何求?

可是,他已经从以丛春园为代表的洛阳园林的兴衰变化中,嗅到了国家衰亡的气息。自小博闻强识,青年时因文章健迈受到大文豪苏轼的赏识,中年时任郓州教授(山东东平县的高级教师),后升任礼部员外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善于思考的他,显然对洛阳的园林关注已久。

他认为,作为汉唐之旧都、北宋之陪都,洛阳是当之无愧的名园荟萃地。比起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来,洛阳有建造园林方面的诸多优势:一是人口少,只有汴梁的十分之三,不会显得拥挤;二是洛阳是九朝古都,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是文人们的理想居所;三是洛阳水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宜草木生长,前朝遗留下来的荒地,可作为园林扩建的沃土。完全可以讲,洛阳的园林堪称中原地区私家园林的代表。

北宋洛阳平面示意图 (来源:贾珺)

由此,北宋的许多朝廷重臣,如司马光、富弼等,便远离汴梁的繁华喧嚣,来到洛阳购置田产,营建园林,以作为第二居所。这些园林门巷相连,春花秋实,真让人乐不思蜀。

“本来,太平盛世时期,官员们辟园享受未尝不可,就像唐朝李德裕建的平泉庄。可是,”李格非一边漫步,一边游思,“现在北有金国虎视眈眈,西有夏国不时骚扰,国无宁日。可同僚们除了结党营私外,就是挖空心思在这里建造私家园林。可叹!”

他清楚地看到,同僚们在建造园林上,都是杰出的发明家。为了创新,他们一改以前园景住宅连一起的状况,把园景与住宅分开:住宅供家眷居住,园林供大家游赏、宴会和娱乐之用,堪称小康式的园林。可是,国家治乱,洛阳的大批园林就露出衰败之象;权臣斗败被贬,其所购的园林必荒芜废弃。从某种意义上讲,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

“不把钱财花在军队建设和国家边防上,反而一个劲地奢侈享乐,比拼建园。长此以往,真是官将不官,国将不国!无国,何来家?”从丛春亭到园门,约一里远。这段路上,愁闷的李格非已经打定主意,要写一部关于洛阳园林的著作。借物讽今,通过洛阳园林抒发不平之气。

几度夕阳红

李格非是个行动派,虽然已到知命之年,但做起事来仍雷厉风行。从丛春园回府后不久,他便着手写书。经过一年多的写作,于公元1095年(绍圣二年)完成一部名叫《洛阳名园记》的专谱。

《洛阳名园记》书影(澎湃新闻)

作为一部关于北宋园林学的重要文献,《洛阳名园记》具体而翔实地记载了19个名园的布局及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堪称北宋朝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此书把洛阳的私家园林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花园,供欣赏为主,如李氏仁丰园等;二是宅园,可居住可赏玩,如富郑公园;三是游憩园,可赏玩可休息,如董氏西园、丛春园等。每个园都用优美的文学语言进行描述。“其大亭有丛春亭、先春亭,丛春亭出茶园架上,北可望洛水,益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天津桥者,垒石为之……声闻数十里。”这就是丛春园。此部分最后,作者没忘记附上如前文冬夜登丛春亭的故事。

同时,《洛阳名园记》中对植物记载的范围之广,之丰,是其它宋朝园林著作无法比拟的。书中所记名园多以植物为主体,这对后世研究宋朝的园林学、植物学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天王庭花园”里没有园林建筑,只种了几十万株牡丹;李氏仁丰园则种有众多的花木,园主的嫁接技术很高,要以“批红判白,与造化争妙”。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之园天下传。(网络图)

颇具文人傲骨的李格非,自然不愿把《洛阳名园记》仅仅当作园林游历之作,或园林植物学的研究作品,他想通过此书警醒后人,不可玩物丧志。于是,他为此书写了一篇后记——《书洛阳名园记后》(注释一)。此文言之灼灼,处处充满悲天愤世之情。若干年后,《书洛阳名园记后》被数次选进中考语文考卷作阅读理解题,供学子们研读、思考。1106年正月李格非因病去世,享年61岁。

遗憾的是,皇帝与朝臣们没有读懂李格非的良苦用心。后来即位的宋徽宗,征集奇花异草,是为“花石纲”,在汴梁建成著名的皇家园林——艮岳。此园仿照自然山水叠成沟壑,造就各种亭榭楼阁,并放养各种动物,开园种植植物。总体来说,艮岳胜洛阳园林十倍。这种肆意挥霍加速了王朝的腐败。李格非逝世后20余年,金国灭亡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北上。

李格非当年登丛春园时的担忧变得了现实。国破家亡,李格非的女儿也被迫流浪各地,受尽磨难。但她受志趣高洁、忧国忧民的父亲多年教育和熏染,一身傲骨,不流世俗,还写出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被后世赞为“词家一大宗”。她就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这等风骨凛然的佳句,也算是对父亲呕心写就《洛阳名园记》的 一种告慰吧。

李清照画像(网络图)

---------------------------------------------------------

注释一:附《书洛阳名园记后》全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唐之末路是已 一作:矣)

?【参考资料】

1、《北宋洛阳园林与<洛阳名园记>》,见中国园林网。

2、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三联书店

3、周宝珠,北宋时期的东京洛阳,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