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NA鉴别技术、酒精测试仪、电子测谎器等技术仪器的出现,侦察机关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社会的犯罪案件被有效控制。如今,类似的应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亦崭露锋芒。
什么是食品溯源
食品溯源,利用物联网技术收录食品数据信息,从生产到销售进行线性追溯。食品溯源对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侦察”,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肩负着建立诚信消费生态圈的使命。
那么,这个被誉为食品安全检察官的“食品溯源”如何出身?有何奥秘?我们不妨扎稳马步,好好领会一下这种“独门绝技”。
食品溯源,顾名思义是对食品从源头生产到市场销售终端进行全程监控。消费者能够在溯源过程中,掌握食品的生产、出厂、配料、使用日期、质检证明、物流凭证等信息。高度保证每个商品的安全系数,信息详尽追踪到底,是食品溯源的特点。
溯源码,食品的“身份证”
要实现这个食品追溯过程需要什么技术做支撑?
“鱼传尺素”,越细腻的情书用的笔墨越多。溯源信息收录越详尽,食品安全性就越高。
放在几年前,要查看食品商品的出产等信息你还得用放大镜看清包装袋上的千字文。随着扫码和编码技术的普及,你只需用扫码App对准食品溯源码、条形码扫一扫就能获取食品的所有信息。
食品二维溯源码、溯源条形码是国家工信部强制打造的食品安全标准标识。码内保存着商品的原材料、产地、出厂、使用日期、加工、物流等细节信息。条形码和溯源码是利用当代物联网标识编码技术而合成的,每个标识码隐藏着食品的域名(类似于网址链接)。
消费者通过扫码便能破译条形码、溯源码上的域名,并在跳转到的记录食品数据信息的服务器页面上查看信息。这种编码、解码的过程既是食品溯源的本质,也是物联网标识注册、查询的核心技术。
“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同样的,你也不可能拿到两个相同的溯源码。
在溯源系统里除食品外还有图书、日用品等溯源类别,国家为了实现第一次溯源编码归类,把商品与标识码分为多类。例如图书的ISBN码、食品CCIC溯源码、用品QR码等。
而为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归类,以食品为例又可细分到奶制品的Handle码、进口用品的Ecode码、CDI码等。这样,门户清晰的码类体系就建立好了。
由于国家“一物一码”的规定,你手上食品的溯源码或条形码是绝无仅有的。或许你看到两个样式相同的条码,但在合成技术作用下,它的内在构架已发生肉眼观察不到的差异。可以说,条形码、溯源码正是食品的“身份证”。
物联网标识平台,食品“身份证”的储存仓库
正如我们的身份证资料连同指纹都要在地方公安局登记,食品溯源数据也需要一个平台来储存,作为食品溯源和查询追责的路径。物联网标识平台就是食品“身份证”资料最后的归宿。
每一个食品厂商,其食品的数据、质检情况都是绝密的,别人无法查询,商家与商家之间,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溯源变得无从入手。
物联网标识平台的横空出世为企业提供信息储存的数据端口,企业把食品溯源信息录入,并因此获得了编码标识(即溯源码/条形码)。物联网标识平台作为云端处理的中转站,既安全保护了数据信息,又能开放给消费者溯源,保证了信息互联互通。
当然,任何要进入物联网标识平台的数据,都需经过当地监管部门事前的核实。物联网标识平台作为数据接入端和云计算器,在溯源体系中处于侦察大本营的地位。
大数据可视化,获取溯源码的利器
食品有了专属的身份证,所有数据信息都在标识平台中备案,但若无人问津、无法读取,宝贵的溯源数据仍然是“锁在深闺人未知”!如何整理和读取数据就是大数据可视化的事了。
大数据可视化是相对于数据分类储存和提取查阅两方面而言的:前者由标识平台把繁杂散乱的信息系统归档;后者依赖扫码App设计实现。
扫码App是大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要具备丰富的码类识别功能,另外它还要有充足的数据接入端保证足够的溯源信息。扫码App通过扫描食品溯源码直接获取产品信息,是溯源体系中的“侦察轻骑兵”。因为扫码App能对数据进行精致的后期编辑,在界面中呈现给消费者,故这位轻骑兵还能演绎“盛装舞步”。
冰箱里的食物即将过期,有没有一个关怀备至的人提醒你?在超市购买蔬菜力避转基因果物,是否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此时此刻和你共同关注这款食品的人怎样评价它的?这些设想在未来的食品溯源发展的视图里都有望悉数解决。
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更关注即时的信息反馈,利用RIFD技术,用户只需扫描一下冷藏食物记录出产信息,再把手机与智能冰箱绑定,便能实时监控冷藏食品情况。
借助强大的数据系统,人们一键便能识别食品基因类型。而伴随着物联网溯源管理在农场中的开展,消费者扫描条形码,掌握蔬果的收割、施肥、松土、除草等情况将不再是梦。物联网的全连接时代马上到来,食品溯源会带给大家什么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如需转载请与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办公室mobile@cnic.cn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