鎚起铜器的起源
铜是自然界色彩最丰富的金属之一,它与不同的化学物质相互反应、相互碰撞都有可能形成不同的颜色,这也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传统的烧模、蜡模、双模等不同方式的铸造工艺之外,铜器可以纯手工捶打而成,被称为“鎚起铜器”。
之所以称之为鎚起銅器,是因为它是用金鎚一起一落,将一块铜片反复敲打最终完成的器物。日本元禄年间(1688~1704)新泻县燕市的西蒲原郡间瀬精炼了铜山中铜原料,并开始用其制作诸多器具。
而铜器的制作工艺却是明和年间(1764-1772)一个来自于仙台的名叫藤七的职人带到燕地的,后来这种技术传承了下来,便有了现在的鎚起銅器。
鎚起铜器的传承与发展
“鎚起铜器”用于敲打铜片的工具很多,有金锤200多种,锤垫300多种。作为传统的古老文化,传承的不单只技艺,而且这些各类型的工具也是代代相传。
制作器具时的鎚起金专声,宛若从远古传来的打击乐,声声演绎着古代的文明,也演绎着“鎚起铜器”的历史。
匠人们心灵手巧,制作时没有设计图纸,器物的尺寸全在脑中,铜片如何卷缩,全凭感觉。因为是整块铜片造型,浑然天然,呈现出一种古朴美。
“鎚起铜器”之所以能登上历史的舞台,除了对长年累月所磨砺出来的制作技艺的代代相传促使其发展之外,它还具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特的颜色镶嵌法和经长年独自研发出的铜的着色技术。
在铜器的表面烙上锡,再将烙印上锡的铜器浸入硫化钾等液体中,这样铜器表面就能浮现多种多样的色彩。
比如色彩流畅的宣德色、孤高严肃的紫金色、优雅华丽的复合金、单纯朴素的素铜色以及犹如新泻美人高贵而不张扬、低调而不失华丽的银色。
间于肌理和纹饰之间的鎚目纹
在铜器制作中,鎚目纹和鎚起技法往往相提并论。鎚目纹是日本金属器物上常见的纹理,尤其以延展性优良的铜器和银器中最为常见。
纹理是间于肌理和纹饰之间的装饰手法,因为依靠手工鎚打而出,造成鎚目纹本身是一种高低不平的表面,低处是面与面的联结,而高处则是线条的连接。
故而又可用染色和打磨增添更多的种类,染色之后再一打磨,两者就明显的区分开了。如果再加上不同的色块的分开处理,那么在颜色表现上就更加精彩了。
“鎚起铜器”制作流程简述
工艺步骤 文字介绍
1、放样,将模板放在铜片上并沿着其边沿划线、剪取材料。
2、加热、退火,使铜板变软。
3、凹铁木锤成形,将铜板锤打成大致形状。
4、铁墩铁锤成形,用鎚子用力地敲打铜片,敲打的次数越多其向内收缩的程度越大,进一步成形。
5、敲出基本型后继续加热退火
?
6、成形,对其反复不断地进行敲打,并需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直到敲打出较为圆润光泽的表面。
7、最后将其放在颜料中进行着色
8、擦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