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维码的由来
一维条码即商品包装上的条形码,条和空的排列规则,常用的一维码的码制包括:EAN码、39码、交叉25码、UPC码、128码、93码,ISBN码,及Codabar(库德巴码)等。
由于一维码信息容易小,如商品上的条形码仅能容纳13位阿拉伯数字,所以使用受了一定的限制。
所以二维码诞生了,它信息容易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伪性强。
1992年,美国符号科技公司正式推出名为PDF417的二维条码。
二维码,采用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记录数据和符号信息,编码采用二进制“0”、“1”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的数值信息,然后通过光电扫描设备或者图形输入设备对信息进行识别以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的过程。
二维码在全球存在250多种二维码标准。
常见的有QR码、DM码、GM码与CM码等。
国际主流标准是以QR码和DM码为代表。
QR码是日本主流的手机二维码技术标准,除具有识读速度快、数据密度大、占用空间小的优势外,还可高效地表示汉字。DM码则是韩国主流的手机二维码技术标准。它采用了复杂的纠错码技术,因此该编码的纠错能力比较强。国产二维码标准是以GM和CM标准为代表的。这两个标准是中国工信部于2006年5月颁布的两项国产行业推荐标准。GM码可以存储一定量的数据并提供更多用户可选的纠错等级;CM码则可以更快速地完成二维条码图像的识别和处理。
二.二维码支付发展历程
2011年7月1日支付宝正式推出了手机APP二维码支付业务。进军国内线下支付市场。
2013年8月5日,腾讯正式发布微信5.0版本,开启了微信二维码支付功能。
由于二维码支付波及银联线下市场,并且其技术性和安全性没有相应检测标准。
2014年3月央行向支付宝公司下达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禁止了支付宝的二维码线下支付活动。
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规范中包括对二维码支付的信息传输标准、支付标记化技术应用、二维码时效性、交易限额、交易验证等安全规范。
二维码得到央行认可后,二维码支付飞速发展。现在已经发展两类二维码支付模式。
一类是用户与商户交互模式;
另一类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模式。
其中用户与商户之间又分为两类交互模式。
一类是用户主扫模式,另一类是被扫模式。
1.用户主扫模式
是用户通过APP,支付宝或微信扫描商户的二维码支付过程。如下图
2.用户被扫模式
前面的相反,后面都一样,是商户通过扫描,读取用户手机APP上的二维码产生支付的过程。如下图:
3.用户与用户交互模式
如下图:很清楚明了
4.聚合支付
即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就会同时支持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方式。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手机软件会自动跳转到聚合支付机构后台系统的相关程序,由于跳转时网络传输信息中会携带手机APP相关信息,因此服务器后台会通过判别手机APP的相关信息,进而跳转到不同的支付渠道的支付页面,完成相应的付款流程。
三.二维码支付的未来
二维码的支付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用户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为了相关的二维码支付规定也是越来越规范。
当然了除了二维码支付,还有很多其它的支付模式,像NFC支付、人脸支付、指纹支付、虹膜支付等等。
不管未来二维码支付发展如何,会不会还像现在这样占据优势还未可知,但是支付方式一定会向着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