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猜忌功臣武将,欧阳修为了救一个将领,背了上千年的黑锅

大家都知道欧阳修是个大文学家、政治家,其实他还是一个很有名的伯乐,一生爱惜人才,经他举荐贤能不计其数。如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等,皆拔于“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之时。但是,他弹劾狄青并导致后者降职抑郁而亡一事,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愤愤不平,这让欧阳修的伯乐形象大打折扣。

据《哨亭杂录》:“有宋一代,武臣寥寥,唯狄武襄立功广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诸枢府甚为驾驭得宜。乃欧阳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岂是人臣为国爱惜人才之道?狄公终以忧愤而卒。其后贼桧(秦桧)得以诬陷武穆(岳飞)者,亦袭欧阳故智也。”这里认为欧阳修弹劾忠良,还说秦桧诬陷岳飞的手段还是跟他学习的。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而这些说法偏偏还有据可查,看欧阳修给宋仁宗的奏折里写的内容:“臣观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这更是让有点正义感的人气愤不已啊!

狄青是当时难得的一员猛将,他头戴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狄青前后参加了25次大小战斗,曾受8次箭伤,但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以至于西夏人一听到狄青这个名字,就吓得不敢出来交锋。而北宋一朝,一直有强敌压境,可以说,弹劾狄青,就等于是祸国殃民。

这样杰出的军事将领,竟然却遭欧阳修的弹劾!于是很多人就把欧阳修比喻成秦桧,认为他是表里不一,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但实际上,欧阳修是为皇帝背了上千年的黑锅。

宋朝开国皇帝的赵匡胤,是一个武将出身,并且是通过发动兵变当上皇帝的。所以特别害怕其他人也来学他那样,来个黄袍加身。因此,一上台就“杯酒释兵权”,把天下的兵力都集中到京师,让“各地方镇都自知兵力远不是京师的对手,谁也不敢再有异心”。即使要外派士兵,也是两年一轮换或三年一轮换。家属均留京师,实质上是充当人质。军官提升,必须离开原部。即所谓“师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

由于这个渊源,宋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忌讳武将,非常看重兵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因此,北宋的武将们始终处于被限制、被疑惧的“偃”“轻”“抑”的地位,狄青自然也不例外,从一开始就处在朝廷“争议”和皇帝的“忧戒”之中。总之,武将们手中的兵越多,皇帝就越不放心,越容易猜忌。

狄青像

早在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升迁“恐四方轻朝廷”。在外敌入侵时,满朝文武都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只有狄青临危受命出征讨敌。但是朝廷在欣喜之余,仍然念念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特地任用宦官监视狄青,只是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朝廷才迫于形势勉强作罢。

当狄青凯旋做了枢密使后,朝廷的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大臣们纷纷上奏要求皇帝罢免狄青。当时仁宗体弱久病,又久未生育,未立太子,对狄青也是非常不放心。恰好此时又有人造谣,说狄青住在大相国寺时穿着黄袄起居,行止于大殿之上,有篡夺王位之心。情急势危之下,狄青进退维谷。

就在这种危急情势下,欧阳修写了两份有关狄青的奏章:《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欧阳修用了大半篇幅阐述“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以消除皇帝对狄青的杀心。然而,功臣被皇帝猜忌之后,如果不急流勇退,大多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因此,欧阳修进而说道:“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并且在奏章之中,反复三次“乞”,“且罢青枢务,任与一州”,为的就是促使狄青早点远离是非之地,这其中的良苦用心,明眼人一看就明了。狄青在那种情况下还不思退的话,必有性命之忧。所以说,欧阳修“劾青”实为“保青”。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明人茅坤在《论狄青札子》里称赞欧阳修“言人所难言,见人所不见,只缘宋承五代之后,欧公不得不为过虑,然亦回护狄公,狄公亦所甘心”。由此可见,欧阳修弹劾狄青并不是排挤他,而是为了保护他。

世道再昏聩,总是还有一些明白人。欧阳修为了救人,纵然背了千年黑锅,在时间的洗刷下,终归有平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