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饮食习惯来源于南越国?

曾有个段子:有一个外星人成为地球人的俘虏,北京人说进行展览,上海人会说进行科学研究,而广东人会说,杀了他,尝尝鲜。

可见广州的尚食文化举国皆知。

糖环

作为我国南方重镇广州,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这里就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当时的广州,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加上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使得广州成为当时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说,南越王赵佗之所以能活到101岁,全得益于南越食品精于饮食养生之道,和现代广州人注重滋补、养生的饮食习惯大为相似。

在南越王墓博物馆里,一个展示台上有一些“禾花雀”的尸骨,表明当时就吃禾花雀,而广州民间至今还有吃禾花雀的习惯;还有一个操蛇的摆件,一方面表现了原始民族和野生动物接触十分密切,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蛇已经成为广州人的盘中餐了。此外,南越王墓还出土了一个姜磋,用来制作姜酱。当然,博物馆里各式各样的烹饪工具,蒸、煎、烤、煮、炖,样样都有,还有“气死蚁”也是设计精妙。

海味干货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粤菜。

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地方菜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独具特色,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

这里的菜肴有三大特点: 一是鸟兽虫鱼均为原料,烹调成形态各异的野味佳肴; 二是即开刀、即烹和即席烹制,独具一格,吃起来新鲜火热;三是夏秋清淡、冬春香浓,深受大众的喜爱。

腊味

当然,菜名也少不了好彩头,尤其年夜饭,如鱼(象征“年年有余”)、蚝狮(音取“好事”、“好市”)、发菜、生菜(音取“发财”、“生财”),凤爪扒金钱(即鸡脚冬菇,意寓“招财进宝”)。

特别是那些老广州,特别重视这些,容不得你年轻人出一点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