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递文书 “八百里加急”, 究竟有多快?

古代通讯没现代发达,京城及地方官要下达及接收命令都会有时差,要传达相当紧急的命令,就要被要求“八百里加急”。相信不少人在一些小说中都看到相关精彩描写。至于现实中,“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几快?

古时文件快速往来靠马跑,那些马及人就称作“驿骑”,一般来说,古代每隔20里都会有一个驿站,一旦官员需要传快递,公文上会注明“马上飞递”字样,就要按规定要求,每天跑300里,如遇再紧急的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就是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他将驿骑比做流星,可见驿骑在古人的眼中有多快。

究竟八百里加急,一旦两地距离800里,讯息要多少时间传递?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

据了解,唐代的一尺相等于现在0.303米,一里就等于454.2米,现在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驿骑要跑两日,讯息才传送到。

这是清代递送紧急公文的凭证“火票”,右上角标明“陆百里加急”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 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 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水、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一般叫 做“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从名称来看,他们的身份比较低 下。陆路上的驿丁,也同样受到煎熬。他们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 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