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2016年高达两位数的增速,今年上半年车市增长乏力。但在轿车下滑3.30%,MPV下滑18.35%时,上半年SUV却以一己之力拉动整个乘用车市场继续向上,用17.02%的增长率带动了国内乘用车市场2.4%的增长。车业杂谈认为,对于在SUV市场有一定积累的中国品牌而言,如能加速SUV业务的转型升级,则有望通过继续发力SUV寻求突围增长。
关键要素一:把握“消费降级”的战略机遇,依托SUV优势加快品牌向上。
长期以来,跨国汽车企业依托品牌、产品、技术牢牢掌控乘用车市场主导权。但如果打开细分市场来看,就会发现跨国汽车企业由于一度对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判断出现偏差,在深受中国消费者关注和喜爱的SUV领域布局缓慢,给予了中国品牌突围的时机和机会,而以长城、长安、吉利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正是凭借这轮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上半年,虽然SUV车型销量趋缓,但作为整体车市增长的主力,中国品牌依然通过发力SUV市场实现整体增长。今年上半年长城哈弗H6、广汽传祺GS4、吉利博越、长安CS75、荣威RX5等车型占据排行榜前列。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品牌在SUV领域的积累依然主要通过价格优势获取的。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消费降级”的现象,即消费者在收入增长预期下降的情况下,大众消费逐步向平价化、品质化方向发展,不再盲从于对合资品牌的信赖,购买车型更加理性。从而给予了中国品牌一次宝贵的向上突围机会,即如果中国品牌在技术、品质、配置、工艺上全面提升,完全有机会率先在SUV市场实现突围。实际上,面对更高的市场,中国品牌已经分化出两条路线,并正在积极行动:一条是以长城和吉利为代表,两者分别以更高端的WEY和领克品牌向更高的主流合资SUV市场发起攻势;另一条是以广汽和长安为代表,两者分别推出GS8和CS95等本品牌下尺寸更大的车型来突破。但显然,面对合资品牌的竞争下压,中国品牌依托SUV向上突围的速度还需要更快。
关键要素二:慎用车海战术,着力通过精品战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
在SUV市场,中国品牌普遍奉行是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车海战术;毋庸置疑,在SUV市场野蛮生长的初期,这种车海战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随着SUV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加剧,SUV市场同样进入供过于求时代。当车市整体平缓增长、车企新品推出节奏放慢、消费升级趋势来临、细分市场消费人群固化时,车海战术的效应将会逐步减弱甚至消失,企业必须通过打造精品,才能推动整体业务的增长。
实际上,上半年整体市场增长缺乏动力之时,强势产品对于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就开始逐步逐渐显现。以广汽传祺为例,传祺GS8以16.38-25.98万元的价格入市,其七座中型SUV的定位迅速收获了消费者的认可,不仅获得了月销过万的成绩,而且终端价格极为稳定,这在几年前几乎是自主品牌不敢想象的事情。有意思的是,广汽自己也许都低估了传祺GS8的市场反响,以致于在产能、零部件供应上拖了传祺GS8销量的后腿。相信随着SUV市场由蓝海市场转化为红海市场,这种精品战略带来的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关键要素三:抢抓“互联网+汽车”风口期,打造中国品牌SUV特质基因。
伴随SUV在狭义乘用车市场中的份额首次突破40%,轿车市场份额跌破50%,众多跨国汽车企业加速SUV布局已是板上钉钉。对于中国品牌而言,如果需要延续乃至扩大在SUV市场的优势,就必须寻找到自身发展的特质基因和产品标签。而更具中国特质的“互联网+汽车”作为未来中国品牌的最大机会点和窗口,已为业界所公认。
在此环节,上汽的“互联网+汽车”模式无疑应当作为诸多中国品牌的标杆。虽然SUV细分市场面临种种考验,但2016年以来上汽凭借荣威、名爵两款互联网SUV车型成功引起行业对“互联网+汽车”的注意。从上汽集团2016年的财报中看到,自主品牌乘用车表现非常突出,同比增长高达8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SUV荣威RX5。这款借助“互联网汽车”标签走红的SUV,上市五个月销量超过9万辆,“互联网+汽车”成为SUV市场的一个新的增长突破口。而今年上半年,上汽继续加快在互联网汽车中的布局步伐,除继续拓展荣威车型,推出荣威i6、荣威ei6、荣威ERX5三款车型外,另一款互联网汽车名爵也是上汽集团主推的互联网汽车之一。可以大胆预期,对于诸多中国品牌而言,积极借鉴上汽荣威模式,将是推动旗下SUV业务增长的有力武器。
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消费者日趋理性,合资企业加速SUV布局,这一系列因素都预示着留给中国品牌利用SUV寻求突围的时间已不多,但对于中国品牌而言,如能紧抓“消费降级”带来的战略机遇,放弃车海战术打造精品,利用“互联网+汽车”打造特质基因,仍将有望继续依托SUV红利推动业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