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木糖醇等“甜味剂”代替糖,真的好吗?

于是糖这种大分子有机物所呈现出的“甜味”,与人的喜悦和满足串联在一起。如今中文中“甜”这个字眼,已经超越了味觉的范畴,更多的被用来形容美好、愉悦的事物,由此,足见人对糖的重视。

1.“糖”为何频繁遭受质疑

一直被视为“生命之源”的糖,最近几年却频繁受到质疑。WHO(世界卫生组织)新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建议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摄入量;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如能进一步将其降至低于摄入总能量的5%,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

按照成年人每天约2000kcal的能量需要,精制糖摄入需控制到每日50g,仅仅只相当于一瓶500毫升左右的碳酸饮料的含糖量,再加上来自糖果、巧克力、甜点、蛋糕、蜜饯的糖类在体内吸收速率极快,血糖波动大,很容易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紊乱。但糖类毕竟有着重要的功能,神经系统基本的能源、血清素的前体、节约蛋白质……且还有着人视觉、味觉上无法抗拒的诱惑,怎么看都少不了。


2.“代糖产品”为什么备受青睐

考虑到人类嗜“甜”,而多摄入糖类又不够健康的因素,退而求其次,很多人选择“代糖产品”,也就是“甜味剂”。这些物质虽然富含甜味,却无法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亦或者它们有着和普通糖类相同的甜味,却提供更少的能量。

木糖醇,被称为糖尿病人理想的“甜味剂”,这种提取自玉米芯、甘蔗渣的甜味剂在体内代谢非常快,不需要胰岛素的作用就能进入细胞功能,能有效减轻胰腺负担,且几乎没有副作用,要知道世界健康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对木糖醇ADI(每日允许摄入量)几乎不作限制。

甜菊糖苷也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很多甜味剂的甜味不纯,与普通糖的口味差距很大,但甜菊糖甘是和白砂糖口味最接近的一种,况且还有着蔗糖200倍的甜度,加之较高的安全性,如今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蛋糕、软糖等食物中。

3.甜味剂也存在风险吗

甜味剂热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并且对血糖影响小,看起来是替代糖类的不错选择,但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常用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导致葡萄糖不耐受,从而增加血糖升高的风险。所谓的葡萄糖耐受,是指人体进食后对血糖波动的调节能力,正常人群即使一次性摄入大量富含糖类的食物,也能通过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恢复平稳,但长期高糖饮食易损伤胰岛,从而造成身体血糖调节能力的不足,如二型糖尿病病人在患病前期,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受损,即表现为进食后对血糖的控制能力不足。在381名非糖尿病被试的队列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与体重、腰臀比增加,空腹血糖升高等指标呈现正相关。似乎甜味剂,尤其是人工合成甜味剂,并不是糖尿病病人的优质选择。

4.甜味剂到底能不能代替糖类

答案是不能。很多加工食物都会添加甜味剂,严格避免几乎不太可能,但同时糖也不是洪水猛兽,正常情况下,我们不建议刻意使用甜味剂代替糖类摄入。我们更要学会如何挑选[复合糖],如奶、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不仅减缓食物中糖在人体的吸收,还能够提供其他丰富的营养素。

每天做到半斤牛奶、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半斤左右的谷物(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粗杂粮),并尽量控制蜂蜜、糖果、饼干、面包、果汁(即使是鲜榨果汁)的精制糖类,避免刻意摄入甜味剂,才是我们理性对待“甜”的正确态度。

(作者:夏冰,国家高级营养讲师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