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石评梅怎么死的?有什么典故吗?

石评梅,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祖籍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山西省平定县城里人。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石评梅之父石铭,为清末举人;其母,为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

自幼,石评梅就得家学滋养,其父教她“四书”、“诗经”。此外,她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除文学外,她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23年秋,石评梅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其间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恋,两年后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高的死,使评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评梅便常在孤寂凄苦中,前来高君宇墓畔,抱着墓碑悲悼泣诉。

1928年9月18日,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亦死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她死后,友人们根据其生前曾表示的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其祖籍地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建有石评梅纪念馆。

饱读诗书使她,富有理想和激情,无情的现实又使她的情绪偏于内向、压抑、不够开放,她的情感既细腻、敏感,又顽强专一。

这种性格本来就互相矛盾,使她一方面因有信念的支撑而情绪激昂,另一方面又因生活的黑暗、自身经历的坎坷和力量的薄弱而‘怒狮似地发着狂’。

在其作品中,表现为既有勃发的生机、温柔的情感、热烈的思索、坚定的斗志、不屈的精神、执著的追求,又有深沉的悲哀、无奈的叹息、消极的心理,使其作品拥有丰厚复杂、耐人咀嚼的心理底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的情韵和意境。她的诗歌呈现出散文化的特色,而散文又表现出诗的韵味,小说大多是诗化的、散文化的。

她的离去,对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她才情并茂、文华出众、极有见地,令当时乃至现在的人折服。她的文学创作体悟非常,在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涉猎也相当广泛和深入。

因此,大众喜欢她的作品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对于当今的创作者来说更是一个鲜明的比照。

石评梅终年不满二十七岁;她的创作生涯仅仅六年。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体裁,她都曾驾驭过;但其成功却在散文。

著作书目:

《偶然草》(小说、散文集)1929,北平华严书店

《涛语》(散文集)1929,神州

《石评梅选集》(诗歌、散文、小说等合集)1983,山西人民

《石评梅作品集》(散文集)1984,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评梅作品集》(诗歌、小说集)1984,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评梅作品集》(戏剧、游记、书信集)1985,书目文献出版社

[研究资料书目]:

《石评梅纪念册》(蔷薇社编)1928,世界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