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医生做手术,安全可靠吗?

在一个小玻璃瓶内,“达芬奇”成功缝合葡萄的“皮肤”,整个缝合过程的精准性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不过近期爆出的机器人手术风险,也引起了关注。

机器人医生的安全隐患

近日,美国MIT Technology Review网站报道了一项机器人手术伤人的报告,该报告发表在全球最大的预印本arXiv上。来自美国拉什大学医学院、伊利诺伊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大学的一组研究者,通过对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从2000年至2013年12月记录在案的机器人医疗事故调查后发现,在这14年间,机器人医疗事故共发生10624起,其中8061次出现了机器人失灵的情况,占比为75.9%,有1391起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受到了机器人的二次伤害,最后一个令人感到不安的数字是,大约有144起机器人医疗事故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尽管这一比例只占到医疗事故的1.4%,但是对手术安全要求愈加重视的患者来说,显然很难平抚他们的内心。随着机器人外科手术量的飞速增加,设计一款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机器人医生显然很有必要。仅在2007年至2013年期间,在美国就有超过1700万名患者体验了机器人手术。一般来说,这些机器人会进行一些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手术,手术从简单的妇科、泌尿外科手术,再到复杂一些的结肠癌、心血管病以及颈部手术等。

那么,我们上文提及的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是否就安全可靠呢?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样也进行了统计,根据资料显示,仅2013年一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收到了3600多起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不良报告,比前两年的总和还多。事实上,这些数据还不包括那些尚未披露的事件,如果把这些数据添进去,医疗事故可能是现在的数倍。由此可见,机器人手术的安全隐患愈加凸显。

机器人手术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例如,手术过程中,医疗器械会突然掉落,机器损毁、零件脱离、燃烧或掉入在病人体内,有时机器人也会释放电弧,这些对患者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此外,机器人还会出现系统以及影像故障,一旦让主治医师难以分辨,医疗事故就开始出现了。

不过如果你以为机器人做手术很危险就错了,除了需要正视机器人医生带来的安全隐患外,它们在诸多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这是机器人医生比较受欢迎的原因。例如,它们能突破普通医生的生理极限,如手臂的灵活度、视野盲区以及肌肉疲劳等。机器人医生能不间断地为病患做手术而不会感到疲劳,换成人类医生可能不行,因此在手术效率上,机器人医生技高一筹。除此之外,人类也难以克服手术过程中的震颤,尤其是在疲劳的时候,手臂上的肌肉群会不自主地进行颤抖,对精细手术而言,这些细微的震颤就可能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机器人医生没有这些生理障碍,因而能非常精准地完成手术。


机器人医生的历史

话说回来,机器人医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或许是因为机器手术系统发展的历史太短暂,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1983年,世界上首台机器人医生Arthrobot在温哥华诞生,刚开始的时候,它被用来操刀整形外科手术,之后再应用到临床手术中。在那个年代,机器人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美国国家地理还专门为此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但真正让普通民众熟知机器人,还是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2001年拍摄的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它给全世界带来了一股人工智能风潮,只不过在医学领域,这股风潮早就开始刮起。

Arthrobot机器人一经问世,世界其他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研发各自的机器人医生,英国的Imperial College London、美国的IBM,甚至连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都参与了机器人医生的研发。2006年,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的智能机器人医生问世,它成功地为一位34岁的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手术。它比普通外科医生表现得更出色,因为在它的“脑袋”里已经装满了10000例这样的手术案例。但是在智能机器人手术系统中,达芬奇机器人系统颇受青睐,该系统由美国医疗器械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研发而成,2000年7月,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入市。我国在2006年也引入了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

从机器人医生问世到现在,才仅仅20多年的时间,机器人手术的确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它们比普通外科医生更加精准、更稳定,手术过程中导致患者感染率也低一些。它们也极大地减轻医生的工作。但在我们享受机器人医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机器人医生存在的安全隐患,我们迫切需要重新设计一种更为先进、更安全的手术机器人。而除此之外,就是需要降低机器人的手术费用,目前动辄上万的手术费让很多人望洋兴叹。

(作者:纪十。本文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