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在日常生活中,谈起警察,人们最常想到的或许是在道路上指挥交通的交通警和街头负责治安巡逻的巡警。但指挥交通和治安防范,并非公安工作的全部;在打击犯罪的刑侦战场上,其实有着社会公众通常并不了解的一支科技警察力量。
负责勘查罪案现场和分析证据的警员,往往小心谨慎,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方才有可能完成案件摸排,找到真正的罪案实施者并将其绳之以法。
自然科学在法律活动中的应用,被称为“法庭科学”。在美国,法庭科学被细分为36个专业,中国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则将其划分为14个专业。但这两种划分方式包含的内容,是大体相同的,包括法医检验、毒物检验、指纹检验、笔迹比对、DNA鉴定、毒品分析,等等。
主讲人
刘耀,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庭科学、法医毒物分析专家。曾任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人民警察一级警监,现任中国法医学会理事长。他曾解决了一大批疑难案件的物证鉴定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法庭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庭科学”的运作方式
通过新闻报道,公众可能会了解其中一部分专业的运作方式。比如在发生命案之后,侦破命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由法医进行验尸,通过遗体上的伤口、伤痕判断死因,比如可能是钝器击打、锐器刺杀等,以及这种袭击的部位和可能导致的后果。
精准地刺中人体要害,通常说明嫌疑人对受害者具有杀害致死的故意,这便会成为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
(指纹背后隐藏着犯罪者的秘密)
残留药物检验
对遗体中残留药物的检验也比较常见。在一些投毒的杀人案件里,现场可能会被伪造为自杀或用药失误。比如小剂量的安眠药可以改善睡眠,但过量服用可能会让人中毒乃至死亡,这3个剂量,在临床医学上就分别被称作“治疗量”、“中毒量”、“致死量”,相关的检测结果会成为法律证据。
(刑侦人员在犯罪现场取证)
在刑侦工作中,通过检验遗体中残留药物破案的案例相当常见。几十年前,某个农村里曾发生过一起妻子谋杀丈夫的案件,她在为丈夫熬中药的时候,将足以致命的砒霜放进了药锅中。
在当时的农村里,砒霜可以轻易买到,因为每户人家都需要用砒霜处理作物种子来防止虫害。在这起案件发生4年多之后,才被同村人举报到公安局;但此时受害的男子早已入土为安,遗体已经腐烂。
这个案件被逐级上报,最终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着手进行开棺验尸,并对男子遗体胃部的肉泥进行检验,发现了大量的砷,由此可以确定这是一起砷中毒事件,具体来说便是砒霜中毒。这个检验结果,后来成为审讯这名女子和确定杀人罪行成立的重要证据。
互动问答
(在谋杀现场取证研究带有血迹的刀)
Q:很多人都难以忍受接触尸体的感觉,您是如何适应的?
我第一次做验尸工作是在冬天,当时我身上穿着棉衣,外面罩一件白大褂。上午做完实验以后,脱下白大褂到食堂吃饭,然而棉衣上仍然不断散发出尸臭的味道,让我很不适应。
当时我就在想,这个工作我今后能不能从事一辈子?但是我刚刚被分配做这份工作,马上就打退堂鼓可不行,于是我决定努力去适应。
破获第一个案件之后,我发现这份工作很有成就感,随着工作越来越深入,我逐渐热爱并喜欢上了这份平凡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从此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也就把前面的想法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