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陪伴的孩子肠道好?

相信大家都能发现,无论是在小说、影视作品中,还是在我们的周围,成长环境中缺乏母爱的孩子,总是更加的敏感、焦虑、不安。

那么,母爱的力量是通过什么因素影响孩子的这些性格和行为特点的呢?

2015年7月,McMaster大学的研究者们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他们发现在小鼠模型中,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可能是通过影响孩子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从而进一步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的。

真是令(you)人(dian)惊(che)奇(dan)。

不过我们还是来仔细地看下研究者们的新发现吧,毕竟有那么多可怜的小鼠在一出生就与妈妈分开了,只能天天对着穿着白大褂的庞然大物们想妈妈(苦逼生科博士生:怪我喽?),有一种“鼠生”输在了起跑线上的感觉。

研究人员对小鼠们做了一些处理,得到了4组不同的小鼠,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笔者根据成长环境的不同,分别给4组小鼠起了名字:

1. 无菌孤儿鼠:在无菌环境下,在新生期和母鼠分开的小鼠,即没有母亲陪伴长大的小鼠;

我们可以认为在无菌环境下长大的小鼠的肠道中是没有微生物的(事实上小鼠肠道内还是有一些特定微生物的,不过这不是重点,所以只用说一遍)

2. 无菌正常鼠:在无菌环境下,由母亲陪伴长大的小鼠;

3. 非无菌孤儿鼠:在非无菌的环境下,没有母亲陪伴长大的小鼠,可以认为在非无菌环境下长大的这些小鼠的肠道内存在微生物,但不存在特定的病原体;

4. 非无菌正常鼠:在非无菌的环境下,由母亲陪伴长大的小鼠。

接下来,这4组小鼠在博士生们的毕业压力驱使下,走向了不同的鼠生轨迹。

实验1:缺乏母爱→不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不正常的行为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进行了一系列的实(zhe)验(mo)后发现,非无菌孤儿鼠与非无菌正常鼠的肠道内,生长着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群体,并且在行为习惯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前者在实验中,总是显得更加焦虑、抑郁。具体表现在:更不愿意从高台上移动到低处;更不愿意在有光亮的地方呆着;在被悬尾后有更长的时间处于特有的不挣扎的抑郁状态。

实验2:缺乏母爱+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不正常的行为

之后,研究人员取非无菌正常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分别移植到无菌孤儿鼠以及无菌正常鼠两组小鼠的体内。

不久以后,我们就看到了母爱的力量:虽然在一开始接受了相同的正常肠道微生物群的移植,但三周之后,无菌孤儿鼠与无菌正常鼠体内的微生物群就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并且前者表现出了更明显的焦虑、抑郁等症状。

实验3:母爱+不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正常的行为

那么如果在不缺乏母爱的情况下,小鼠接触到了不正常的肠道微生物呢?通过之前的实验我们知道,非无菌孤儿鼠和非无菌正常鼠体内的肠道微生物群体是不一样的,而且前者显得更焦虑一些,可以认为前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并不正常。。

然而,在无菌正常鼠被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了上述两种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群的移植后,两组无菌正常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很相似,也没有出现行为和性格上的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是母亲的关怀,让小鼠接触到的不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得正常了~

上面的实验是不是有点绕?没关系,笔者最擅长总(kuai)结(shuo)陈(ren)词(hua)了:

没有母亲陪伴的小鼠,即使接受了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移植,也可能在今后发展出不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从而可能会发展出不太正常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而有母亲陪伴的小鼠,即使接受了不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移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也会在今后趋于正常,并且可能拥有比较正常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母爱就是如此伟大!

笔者在写完这些字后,立即给老妈打了个电话。

嗯,无论你是充话费送的还是被从垃圾桶里翻出来的,替自己的肠道感谢老妈吧。

还没有孩子的女生们,今后一定要好好陪自己的孩子成长哦~

参考文献

De Palma, G., etal. Microbiota and host determinants of behavioural phenotype in maternallyseparated mice. Nat Commun. 2015 Jul 28;6:7735.

(本文作者:小黑,博士研究生;热心肠先生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