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是怎么避暑的?

还是室内吹空调舒服啊?

炎炎夏日,有没有不想出门?

有没有想过古人如何过夏天的?


                    王公贵族

一、承德避暑山庄

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座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而早在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季避暑的凉殿,在其中央会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远离,通过扇轮传动,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后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可利用机械将冷水传送到屋顶,顺其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帘,以实现消暑的目的。

而无论避暑山庄亦或“凉屋”都属于王公大臣的专属纳凉之地,作为普通百姓则是无福消受的,因此属于“土豪”避暑方式,并不普及。

二、冰库

古代没有发电机,所以说冰块的储藏只能放到冬季,周朝就已经发现了冰库的存在,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会储藏大量的天然冰块在冰窖中,待来年夏季的时候,并可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起到降温纳凉的功效。但这也只是王公贵族的特权,老板想无法享受,不过到了明清时期,一些城镇的居民也可以享受到这种待遇!


普通百姓


一、改造衣物

古人的衣物通过电视剧就可以看出来是比较繁琐的,虽然电视剧不一定真实,但是只是贵族的衣服比较繁琐,而普通老百姓就可以不用这样拘泥于礼节,明朝的《太平乐视图册》中的农夫几乎都是光着膀子,这种虽然是下地干活的打扮,但也是为了防止劳动中的暑热。

以及南宋画家刘松年也的《茗园赌市图》中,女子的衣着也会因为暑气的闷热有所改变,一些身着短款衣衫的妇人酥胸半露也是常态。

二、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到河里或者澡堂洗澡了

南宋时期,公共澡堂子收费很便宜,每人次约两文到四文小钱不等,当然温泉浴就非常贵了,一般老百姓也不会去。普通人家没有浴池,所以可能会用到木桶来洗澡,要么就得忍痛去公共澡堂冲凉。

而清时期的浴室根据马克·波罗的说法,在杭州这类商业性的澡堂计有3000家之多,而每一家都可供100人洗浴。只是当时澡堂供应的多是从湖中取来的凉水罢了。

三、浮瓜沉李

古人百姓们想出了“浮甘瓜于清泉,沈(同‘沉’)朱李于寒水”的办法,就是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后再吃(就是“拔”的做法)。于是,中国成语就有了“浮瓜沉李“这个词。现在,这个词常用来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

除了“浮瓜沉李”的方法,古人也有不少的夏日饮品来解暑。唐代的“饮子”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传说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应该就是凉茶的前身了。

四、隐居山林(心静自然凉)

现代人在炎热的夏季况且都会回到自己的山村老家避避暑,何况古人?俗话说的好“心静自然凉”,而古时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固“凉由心生”的道理,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诗中表示“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同为诗人的王维为了应对酷暑,竟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流连忘返,留给后人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而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训话而编录成《庭训格言》,其中一则训文为《心静自然凉》,大致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会不热,并且还指出,“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可见古人如此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当然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人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确实容易产生燥热,心情确实会导致外在的变化,因此在这个闷热烦躁的夏季,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同样有利于避暑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