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俾斯麦已有言在先:“巴尔干发生的一些混帐事儿,会点燃下次的战火。”德国的同盟奥地利在这一半岛上陷入了一个极不稳定的政治局面。在这一地区,信仰不同宗教的各种族为独立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终于从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获得自由。在这些民族里,有一部分属于斯拉夫种族(占人口的47%),其中就包括塞尔维亚。在与之交界的奥地利省份中,或多或少也居住着一些塞尔维亚族,还还有大量的其他斯拉夫人。这些人已逐渐认识到,与作为邻国的塞尔维亚事实上是同属一个民族,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不再受制于人,摆脱奥地利的统治,越过边界和塞尔维亚联合在一起。塞尔维亚也发誓,要将所有南方的斯拉夫人全都从奥地利人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于是导火线被点燃了。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激进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地利皇储夫妇。
最初这似乎只是两国之间的有限冲突,但给这一乱上添乱的是,俄国跟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提出要保护他们的“兄弟”。实际上,它已与塞尔维亚签订过一个针对奥地利军事协定。同样,德国对盟友毫无保留的绝对支持,以及促使奥地利决心采取不肯妥协的态度,这一切都使欧洲无可挽回地被投入战火中。
▲1914年初夏法国举行大选,选出新一届众议院并决定下一任总理。卡约是普恩加莱阵营的主要对手,一旦他获胜,将重新评估国策,可能使和平主义的梦想变成现实,因而被政敌指责向德国屈服,还大肆攻击他的私生活。尽管如此,卡约仍然赢得了大选,按规矩本应出任总理。但由于法国财长与其妻卡约夫人结婚前的婚外情信件被法国媒体披露。卡约夫人竟闯入《费加罗报》大楼射杀了该报主编,这迫使他退出政坛。在后来众多有关当年的假设中,有一种可能就是:如果卡约夫人没有开这枪,那么大战也许能避免
不过在这一连串的事态发展中,法国人起初甚至很少注意这场危机的进展。时值夏季,天气酷热,全国各阶层的家庭都期待着假期,去濒临海水或矿泉的地方疗养和娱乐。多维尔成为巴黎人周末短途旅游的去处,而蔚蓝海岸成了南部时髦的旅游胜地。同时,人们都在关注另一桩桃色丑闻:前任财政部长约瑟夫·卡约的第二任妻子开枪射杀了对他丈夫进行人身攻击的《费加罗》报社的编辑。法庭审讯从7月初开始,法国报纸主要版面都被这条新闻所垄断,对财界、新闻界、法庭和政府种种不体面的弊端都有新的披露,有关萨拉热窝行刺事件的后续报道反而被挤在最后的几版了。7月15日,共和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登上“法兰西”号装甲舰,巡航到圣彼得堡,作已被推迟了多次的国事访问。这是他继上年8月以来的第二次俄国之行,为的是进一步加强法俄联盟。
▲多维尔
法国贵宾于7月20日抵达喀琅施塔得,在港口受到了沙皇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法国人预定在7月23日下午开始返航,但谁能知道奥地利已经起草了一份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在他们开船远离俄国海岸以后发给了塞尔维亚。普恩加莱在瑞典靠岸作短暂停留时,得知了这一消息。他深知这必然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很可能意味着要在战场上同德国人见面。这位出身洛林的总统仍十分清楚地记得普鲁士兵占领他家乡时的残暴情景,因此有决心、也有信心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准备与之决一死战。于是他取消了原定对丹麦和挪威的访问,在斯德哥尔摩匆匆拜会了瑞典国王后,马上启程回国。
▲在规模盛大的欢迎仪式上,尼古拉二世(:右)陪同普恩加莱(左)检阅由俄国水兵组成的仪仗队。金玉其外的美髯掩盖了沙皇优柔寡断的性格。正是俄国将法国拖入了大战。沙皇没有意识到在签署全国总动员令时,也等于签下他的家族和王朝的死亡通知书
7月28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次日,巴黎的陪审团判定卡约夫人无罪。之后法国舆论这才苏醒过来,发现自己已临近战争的边缘,全国顿时为一种爱国感情所主宰了。同一天,普恩加莱一行也终于回到了法国。他们进入巴黎时,围观的群众反复呼喊着“法兰西万岁!”,经久不息。7月30日,俄国发布了总动员令。第二天晚7时,德国驻巴黎大使来到法国外交部,他带来的最后通牒,奉命提出德国想知道法国意欲采取何种方针的要求,并威胁说“动员就无可避免地意味着战争。”柏林给巴黎18个小时答复,德国大使声言第二天午后1时再来听取答复。那天深夜2时,普恩加莱也被按捺不住的俄国大使从床上唤醒,后者“非常伤心,非常焦虑”,要求知道“法国作何打算?”
▲普恩加莱
8月1日上午11时,德国大使迫不及待地已经提早到达法国外交部,听取对上一天所提问题的答复。法国答复说:“将按它(法国)的利益采取行动。”德国人刚走,俄国大使就奔了进来,带来了德国给俄国最后通牒的消息。俄国被命令要“在12小时内停止对奥地利和我们(德国)的每项战争措施”,并“明确地通知我们”。法国内阁同意军队进行动员。下午4时,第一张动员令的布告出现在巴黎的墙头。在所有的饭店,乐队都高奏着法、俄、英的国歌。在协和广场,一群人把花束放在代表着法国失去土地的斯特拉斯堡雕像脚下。他们高呼“阿尔萨斯万岁!”,并且拉下了从1871年以来一直披在它身上的黑纱。一队队的后备役军人,带着包裹和送别的花束前往火车站。志愿兵扛着写着表示决心的口号旗帜和横幅,其中一条上写着“阿尔萨斯人打回老家去”,受到人群表示敬意的喝彩。
大战已经迫在眉睫,部长们就是否要请出“B手册”付诸实施,展开了唇枪舌剑。这是一份黑名单,上面开列的全是法国政府掌握的所谓煽动分子、无政府主义者以及间谍嫌疑分子,这些人都得在动员那天逮捕。但出于维持国家团结,内阁只批准逮捕了若干有间谍嫌疑的外国人,而没有一个法国人被捕。法国的军事领导人估计,可能会有约53%的法国人将拒绝征募。但实际上,这个数字仅比1%稍多一点。战争狂热的表现不断增加,人们心存感情用事的幻想,盼望着报1870年之仇。成群结队冲进新兵征募办事处的志愿兵,逾35万人。更使人感到惊异的,和平时期的3000名逃兵自动返回他们的部队。就连“B手册”上所开列的2501人中,最后有80%都志愿参军作战去了。
▲巴黎出现的第一张动员布告在协和广场和王家路的转角,至今还被保存在玻璃框里
8月1日晚7时,在圣彼得堡的俄国外交部,德国大使三次要求俄国外交大臣对最后通牒作出答复,在三次都遭到了否定的回答之后,便按照指示递交了宣战照会。法国是在8月3日6时15分得到开战信号的,那时外交部接到通报说德国大使来访。后者打开手中文件,宣读了里面的内容,声称鉴于法国一连串侵犯边界的“有组织的敌对”行动,以及所谓法国飞机对纽伦堡及卡尔斯鲁厄的铁路实施了空袭,“德意志帝国认为自己已处于与法国交战状态”。事实上,德国巡逻队早已越境进入法国境内了。8月2日早晨,贝耳福的一个法国哨兵——安德烈·珀若下士,查问由一个中尉率领的德国巡逻队的口令,对方立即开枪。法国兵在被击中后,举起步枪瞄准和射击了3次,打死了那个中尉。然后下士丢下枪,摇摇晃晃走了几步,就倒下来死了——这是“西线”上被杀的第一个法国士兵。
8月4日,德国开始了实际的战争行动。德国军队开进了中立国比利时,以便借道对法国发起攻击。这一侵略为英国对德宣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同一天在巴黎,在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上,政府宣布由于“外国战争或武装侵略引起的迫近危险”,国家出于“戒严状态”是有理由的。尽管法国政治家长期以来对军队将领抱怀疑态度,但并没人对此提出质询,没有辩论就通过了在全国实行戒严的法令,从而把法国的命运托付给了将军们。普恩加莱未能亲莅议会,因为法律明文规定总统不参加议会会议,他同两院的联系都由信件进行,所以由别人代他读了演说词。宣读时,全体听众均离座肃立,不断发出欢呼和喝彩。普恩加莱特意还改动了法国传统的三个座右铭——“自由、平等、博爱”——说现在法国在全人类面前代表着“自由、正义和理智”,勉励所有法国人不管政见异同,团结成一个“神圣联盟”,并“在共同的爱国信念中象兄弟般地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