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传统不能一天中断,如果中断了就会前后衔接不起来。我们都是服务于文化界的人,自己的生命总有终止的一天,不值得太留恋,但这文化的蜡炬在无论怎样艰苦的环境中总得点着,好让孑遗的人们或其子孙来接受这传统......”
这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一段话,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使命。《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史学入门》......专著背后,是顾先生“文化的蜡炬在无论怎样艰苦的环境中总得点着”的一片冰心,也是众多追随先生的后辈们心血的结晶。
顾颉刚先生晚年感觉身体不支,大量积稿无力整理,于是在1978年邀学生王煦华进京入住其旧居——干面胡同61号,帮忙整理积稿。时至今日,近40年岁月悄然逝去,王煦华再没离开过这栋旧居,也一天也没停止过这项工作。
是什么支撑了他独守书斋近40年?在这近半生的整理工作中,有没有想过要另辟他径,独挑大梁?得失之间,他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情感和故事?蝌蚪君对王老充满了好奇和敬意,于是就有了这次专访。
找到王煦华老人住处之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社科院研究员、年近九旬、仙风道骨、大师风范、最具中国特色的四合院……诸如此类的关键词,一直在蝌蚪君脑子里盘旋不停。但穿过逼仄的过道,小心躲避着随手晾晒的各色衣服,直到找到王老居住的两间正房,蝌蚪君一直有些怀疑地址的真实性。
细细端详,这两间红窗青瓦的房子已颇为残破,在一群充满市井气息的现代临时建筑中,只有它还残存着些许上世纪老北京四合院的规制和气息,越发显得孤清和落落不合。蝌蚪君轻轻敲了敲门,片刻后,走出一位老者,身着家居短装,须发皆白,手里拿着一瓶酸奶。他探头望着我,温和地笑笑:“我是王煦华。你找谁?”
表明身份后,蝌蚪君被老人热情地让进屋。屋子不大,灰色的水泥墙泛出潮湿的印渍,只有屋角堆积如山的书籍资料,彰显出屋主不同于一般四合院租户的学识和经历。
没有过多的寒暄,王老就主动聊起了他和顾颉刚先生的交往过从,以及他这些年的研究经历。 他的语速很快,全然没有耄耋老人的思维滞塞和口齿不清,那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对面的你,跃动着年轻人般的活力和快乐。
屋内最显眼的是堆积如山的书籍和资料。
王煦华老人近照
与顾师的因缘际会
顾颉刚先生一生诲人不倦,桃李成蹊,追随他的弟子很多,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古史辨”学派。但王煦华仍然是其中颇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半路出家”,也因为他与顾师后半生颇深的交集。
1949年5月份,顾颉刚受邀,到上海诚明文学院授课,时年20岁的王煦华正好在此读书,得以亲睹一代大师的风采。
当被问到顾师讲课是不是旁征博引,别具风采时,老人如孩子般掩嘴偷笑:“顾师有些口吃,讲课也不怎么生动哦,”他眼里闪过一丝调皮,接着说:“不过,顾师最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大家踊跃提出问题,我就坐在紧挨着他的地方,最喜欢提问,因此,顾师对我印象应该比较深吧。”
虽然这次师生相聚只有短短数月,但于对自己学业方向甚为迷茫的王煦华来说,却不啻点燃了一盏明灯——他之前曾学过中医,学了文学,现在,历史学应该可以成为主攻的方向了。对于顾颉刚来说,这个好学爱问的学生,也给他留下了良好印象,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诚明学院中,学生虽少而肯用功......王煦华君甚能发问,可以造就......”(注1)
这也为1978年,晚年的顾颉刚召唤小弟子王煦华到京帮忙埋下了伏笔。
晚年顾颉刚在北京寓所留影(网络图)
让故纸的遗墨飘香
在王煦华看来,他这一生唯一的两次工作选择,都是顾先生帮他决定的。他也从未过辜负先生的安排和嘱托。
1950年,王煦华从诚明文学院毕业,经顾颉刚推荐,进入合众图书馆(后改为历史文献图书馆)工作,这一干就是28年。老馆长顾廷龙求知若渴,为“抢救”珍贵历史文献殚精竭虑,王煦华也深受其影响。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回忆,“王煦华夫妇二人,每天下班后都会留下来,做研究、查资料,往往到了晚上十点才回去休息。”(注2)
顾廷龙(1904.11.10~1998.8.21)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网络图)
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旧址(大公网)
早在1962年,顾颉刚就曾写信给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请求调学生刘起釪、黄永年、王煦华到中科院历史所帮助整理积稿,但因种种原因,仅刘起釪一人成行。
1978年4月,经过多方努力,王煦华终于应顾颉刚之邀到京。
做出进京这个决定,并非易事。当时,王煦华已年近五旬,有平稳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来到北京,意味着事业上的再起步和与家人的长久分离。顾师的召唤让他没有过多犹豫,带上15岁的小女儿,他离开上海,来到北京,住进干面胡同61号老师旧居,专心当起了老师的助手。
对于这位弟子,顾颉刚寄予了无限的信任:“我已将一生积稿尽付与他,并向他说明整理方法。在我生存期间,一切可由他和我商量着干,在去世之后,他依然可照我的遗愿继续干......”
两年后的1980年,顾颉刚病逝,身后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古书笔记、书信、日记等等。王煦华与顾颉刚的女儿顾潮姐妹携手,开始了数十年的整理工作。他们各有分工,王煦华主要负责学术论著和文集的整理;顾洪负责笔记、顾潮负责日记和书信的整理。
1953年,顾颉刚和夫人及儿女们在一起。(中国徐州网)
坚持的收获和快乐
2010年12月25日,顾颉刚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顾颉刚全集》出版,分为八集,五十九卷,六十二册,共约2500万字。这背后,有多位硕士博士不记报酬的辛苦付出,有顾潮姐妹数十年的努力,也有王煦华老人对恩师的郑重纪念。那一刻,他快乐得像个孩子。
《顾颉刚全集》书影(光明日报)
被问到来京后有无不便,几十年独守书斋有无困惑,王老笑笑给了蝌蚪君淡淡的三个字:“没有啊!”不等蝌蚪君再问下去,他就话锋一转,就讲起了顾师勤奋治学、奖掖后进的许多旧事。
顾师一生孜孜不倦,晚年曾在日记中自我告诫:“要无恨于此生”。他收集孟姜女传说的材料长达五十年之久,整理出的材料有一百万字之巨。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1980年),因病住院时,还在病床上校阅旧作《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重版排样……
顾师对后辈也颇多关怀和提携。他让学生以他的名义撰文投稿,赚取更多的稿费来维持生计。《明末清初之四川》、《中国古代车战考略》等文,都是他周济学生的产物。他为学生推荐工作,在事业和生活上指点迷津,“我自己事业两次重大选择,都是老师决定的。”说到这儿,老人的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
老人的情绪感染了蝌蚪君,疑惑也渐渐消解:“文化的蜡炬在无论怎样艰苦的环境中总得点着”,顾颉刚用他的思想和精神点燃的文化之火,照亮了无数人的心,其中就包括他钟爱的小弟子王煦华;而后者,则用半生时间,兢兢业业地呵护着这火,希望它继续燃烧,永不熄灭。
他,真的不悔。
--------------------------------------------------
人物小档案:
顾颉刚:(1893年至1980年),汉族,江苏苏州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主要作品有:《古史辨》《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王煦华:1929年生,江苏江阴人。作为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助手,整理其一生的积稿。自己也从事一些先秦史和学术史研究。参加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章士钊全集》,发表论文《战国到西汉未曾实行“提封田”的田亩制度》、《从剖析孔子对铸刑鼎的意见看其礼治思想》、《〈古史辨〉派对孔子的研究及评价》、《试论顾颉刚的疑古思想》、《指物论诠释》等。1989年退休后,继续整理顾颉刚先生的遗著,1992年1月聘为特邀研究员,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备注1:《薪劲火传,力肩斯道——访王煦华先生》《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03期
备注2:《顾廷龙:为图书的一生》 文汇报2014-11-07
备注3: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外,均为蝌蚪君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