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蜇、沙海蛰等这类海中的生物,哪种是有毒的?
海蜇属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下的海蜇属,沙海蜇属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口冠水母属。水母主要指具有水母型(钟型或碟形)的刺胞动物,全球大概有200多种,海蜇和沙海蜇只是水母这个大类中的具体种类。我国沿海大约有30多种水母能螫人。近几年,在东亚水域发生的水母“蜇人”事件的元凶都是沙海蜇。
我国沿海常见有随寒流漂浮于黄海一带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中科院海洋所曾经做过水母药理研究,发现从沙海蜇的刺丝囊提取的一种综合性毒素,量稍微多一点就能把一只小白鼠毒死。而海蜇毒液蜇伤人体后也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如海黄蜂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对人类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海蜇在黄海、东海、渤海都有,不过一般毒性较小。
2.沙海蛰和海蜇会在近海出现吗?
海蜇为暖水性,终生生活于近岸水域,原口愈合前的幼蜇均发生于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20米,有时达40米。21世纪初期以来,东海、黄海的海蜇和沙海蜇呈现严重的爆发现象,几乎每年都会在近海和近岸水域大量出现。夏秋季,沙海蜇在东海北部、黄渤海的近岸和近海水域均有出现。
盛夏时节,正是海蛰生长活动的旺季,也是游人在海滨游泳时易为其蜇伤的发病高峰期。虽然海蜇和沙海蜇主要出现在近海和近岸水域,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游泳能力不强,主要随着海流进行移动。因此,随着潮水的涨落,部分沙海蜇也会被带到海边。
3.新闻中女孩被蛰伤后也进行了急救处理,但为什么还是没有挽回生命?
被沙海蜇和海蜇咬伤后,伤口处会出现红斑的血疹,痒且灼痛。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风团、红斑水肿、瘀斑、水泡甚至表皮坏死。特别是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可出现急性水肿,抢救不及时会出现短时间死亡。女孩被蛰后也进行了急救处理,但海蜇能否蜇死人,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海蜇种类和个体大小;第二,人体被蜇伤面积;第三,个人体质,这里的“体质”主要指人体对海蜇毒素的反应能力。一般来说,小孩身体较弱,对海蜇毒素反应敏感,自身抵抗力也较弱。
4.如果不小心被海蜇或者沙海蛰蜇伤,最快的、能保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在海里游泳时被海蜇或沙海蜇咬伤后不要慌张,尽可能快地游到岸边,如果附近有浴场医院,建议直接去医院处理,特别是儿童对毒素反应强烈,建议尽快去医院。如果医院较远或蜇伤程度较轻,可先行按如下步骤进行初步处理:
首先,可以用干毛巾或者其他轻柔的衣物沿一个方向擦拭伤口,来清除吸附在皮肤上的毒液和海蜇触须。切记要朝同一个方向,不得来回擦。如刺包较大,应及时找工具刮除。
其次,就地用海水(白醋也可以)冲洗蛰咬处。切记千万不能用淡水,因为淡水会加速刺胞释放毒液。
然后,可在伤口处涂抹碱性溶液中和毒素。如明矾水或1%碳酸氢钠液(肥皂水也可以)。擦涂时要小心,无需太多次,防止二次刺伤。
经过如上的初步处理后,可将伤者送至医院,不太严重者可口服一些抗过敏药物。如出现伤口快速扩大,呼吸不畅或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应迅速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5.在海滩游泳如何才能与危险生物保持距离?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预防被海蜇或者沙海蜇蛰伤,最重要的是应避免与它们接触。海滨旅游地在海蜇汛期应设浮标栏网,在海边建立醒目宣传警戒标志,并配合预防伤害的科普教育宣传广播,以提高游人自我防护的知识和能力。下海游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发现海蜇,千万不可碰触,更不能捕捞,因在海上一旦发生意外,更不易抢救。一旦被海蜇蜇伤,伤者切不可惊慌,只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一般都能较快好转和痊愈。反之,如果被蜇伤者举措失当或大意麻痹,则易出现溺水、跌伤或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危险和加重病情。
(作者:中国水产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雅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李圣法,略有修改,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