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外国人的一番话,却促成了大清王朝走向巅峰

在封建王朝中,皇帝往往能决定国家的命运。如果是一位明君,那势必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是位昏君,那即便有再好的基业,往往也经不起多久折腾。因此,对于封建王朝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立储,即选择皇位的继承人。

公元1661年,也就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八年,这个年轻的王朝就面临了这样的问题。


原来就在这一年,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突然身染重疾,已到了弥留之际。决定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已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可当时顺治的皇子都还年幼。其中年龄最大的皇子爱新觉罗·福全也只有九岁。然后就是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剩下的其他皇子年龄更小。于是继承皇位的人选,便在福全和玄烨两人中间产生。

可当时福全和玄烨都还是小孩子,很难判断他们两个中哪个更有能力成为王朝的继承人。从身份上来说,两个皇子都是庶出,地位差不多。从长幼之序方面来说,福全略占优势。

经过再三斟酌,最后顺治决定把皇位传给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顺治下了这个决心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外国人,著名的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是个德国人,在他20多岁的时候,便已随传教团来到中国。汤若望不但有虔诚的信仰,还精通天文、历法、铸炮等知识。他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同时也赢得了朝廷的器重。顺治帝亲政后,册封汤若望为正一品的光禄大夫,由此也可见汤若望当时的地位。

顺治帝对汤若望非常信任,不仅仅是因为他学识渊博,还因为汤是个外国人,在朝廷里没有各种盘根错节的利害关系。因此汤若望给出的建议都是比较中肯的。


顺治在弥留之际召见了汤若望,询问他在立储一事上的看法。结果汤的毫不犹豫地表示,他支持皇三子玄烨继承大统。他的理由很简单:当时天花疫情依旧严重,而皇子们都还年幼,身体抵抗力差。皇三子因为得过天花,因此不会再得此病。

汤若望的这番话让顺治帝恍然大悟,再加上孝庄太后也支持皇三子玄烨。于是,玄烨就成为了大清王朝新一任的皇帝,即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康熙大帝。

谁也不曾想到,当年八岁登基的康熙,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一生经历了: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大清王朝走向巅峰。后世许多人都将康熙誉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