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个韩国拍的电影叫《鸣梁海战》,虽说太过于突出李舜臣的作用,但是在刻画上还是很有意思的。
要说起来为什么这一战日本人输的那么惨?根本上还得说是海上力量落后。日本战国一百五十年,打来打去全是陆军,水面上的战役屈指可数,能记起来的也就严岛合战和两次木津川海战。海军这个编制压根就没有,全是海贼,改编一下就下水了。所以别看日本是个海岛国家,偏偏就不会打海战,还停留在拽根绳子跳过去砍人的思维模式上。
▲《鸣梁海战》
虽说玩儿的都是海贼那一套,但是人家也会吹水。阿波水军,三岛水军,列出来也能组个舰队了。话虽如此,因为日本水军(水贼)的战术问题,衍生出来一种特殊的日本刀倒是十分有趣。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刀是在德岛的海部制造出来的。初代海部氏吉在海部川旁边开始做刀,时间大约是在南北朝末期至室町时代,最盛时期是海部城主海部左近将監吉辰自己给自己打刀的战国时代。
在海阳町的匠人们打出来的刀,还向朝鲜和中国出口过,所以海部刀的锋利度是相当不错。
海部刀的特征是片切刃造和锯刃造,中段看着是刀,背部却是锯子。在美术刀剑的世界里,这种刀的评价并不高,可谓是奇形怪状。但是喜欢奇怪东西的人,一定会觉得十分有意思。
目前在德岛县的阿波海南文化村,海阳町立博物馆里,还有很多藏品。比较古老的时代(庆长以前)刀身的锻造受相州传的影响比较多。新刀期的海部刀则是胁差比较多,刀侟多是樱皮和桦皮细卷的鞘和柄。
海部刀的锻冶场基本是沿着海部川的流域,全盛时期有超过60人的刀工,20所以上的锻冶场。至今仍不太清楚为什么是沿着河。因为原料的铁、砂铁以及制铁工程都在其他的地方。
由于海部城主非常积极的奖励刀匠,诞生了氏吉、泰吉、氏次、氏宗等等有名的工匠,战国时代因为到处都需要刀,所以海部刀也是遍布了全国。
当时海部川流域是阿波国唯一的刀的生产地,不过随着长曾我部元亲的入侵,海部城在1575年被人攻陷,刀工们也四散奔逃到各地。到了江户时代,太平年间刀的需求量也是慢慢减少了。
这时候,1660年藩主蜂须贺光隆,让氏吉移居到德岛城,这样一直到了江户末期,海部刀工才得以传承继承了下来。
海部刀在古刀、新刀、新新刀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锯刃,片切刃,平造等等各种样子都有,极富个性。锯刃在水军实战中十分实用,可以锯开水草、敌人的船板、锚绳、帆绳等等,普通的日本刀反而比较难做到这一点。
“名物岩切海部”,因为特别锋利也是全国有名。不过因为后来日本水军(水贼)的进化,海部刀几乎已经不会再出现锯齿造了,毕竟有了舰队,谁还会潜水下去拿刀锯人家船板呢?
注释:
[1]古刀:狭义的日本刀,庆长年之前的刀。具体是1596-1615年
[2]新刀:庆长之后的刀
[3]新新刀:新刀期中的明和年间(1764-1772年)以后的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亚加德,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