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可以长生不死吗?

在这个世界上,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事无非两件——生和死。但是,人一定要死吗?这个在现在看来显而易见的答案,在不远的未来可就不一定了。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肉身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大脑中的思维和记忆却可以被移植到另一个“宿主”身上,从而用另一种方式实现“长生不死”,你愿意吗?不要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在不远的将来,这个世界说不定还真能出现另一个可以永生的“你”。

肉体逝去,灵魂永生

用人脑控制“机器”,看过电影《阿凡达》的人或许会觉得这个画面似曾相识。在电影里,科学家将人类的DNA 和潘多拉星球上纳威人的DNA 合二为一,从而克隆出人类肉体替身“阿凡达”。而现实中的人类则可以通过头戴设备,利用意念操控人造阿凡达。

不久前,科幻电影的情节被俄罗斯亿万富翁德米特里?伊茨科夫付诸了实践。他开启了一项名为“阿凡达”的高科技研究计划,旨在把人脑思维移植进机器人体内,通过人类生物身体和机器身体之间的融合和交换,从而实现“长生不死”。

肉体虽然会逝去,但“灵魂”却可以永生,听起来多么大胆而“逆天”的构想!为此,他专门组建了一个近30位科学家的团队,他们来自各个应用学科,比如,人型机器人创造者、分子遗传学教授、人工智能先驱等等。

那么,这个匪夷所思的宏伟目标要如何实现呢?

据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的团队称,这个计划将分四个阶段进行,最后将在2045年左右打造出一个功能完整的人造“阿凡达”。首先,团队将努力在第一个阶段(2020年之前)打造出可以通过人脑进行遥控的机器人复制体“阿凡达”,也就是人类可以借助设备远程控制“阿凡达”,轻松实现人类意识的转移;第二阶段,当某人生命终止后,科学家能够将其大脑移植到“阿凡达”身上,从而使他的生命可以在这个“生化机器人”身上继续“存活”下去,而这个阶段的实现节点大约在2025年左右;到了第三阶段,科学家将研究发明出和真人大脑功能相似的“人造大脑”,它可以储存主人的所有经历、记忆甚至性格;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到2045年,科学家将创造出一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阿凡达”(全息影像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人们无需佩戴立体眼镜,裸眼就可以观看到全方位的立体影像)。它虽然没有真实的肉体,但外观与主人一模一样,且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情。当主人去世后,这个拥有“人造大脑”的仿真阿凡达将会延续主人的生命。

并非纸上谈兵

如果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人类在30年后就可以实现“永生”了,这听起来真像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阿凡达”计划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空想,一切也都在按照计划进行。现在,科学家们已经按照伊茨科夫的模样成功制造出了一个他的“阿凡达”原型,它除了具有基本的人脸识别功能之外,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眨眼、移动手臂等。

在把人脑与机器相连的构想和实践中,伊茨科夫其实也并非第一人。

早在2012年,以色列的一名学生就通过一台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用大脑意识顺利遥控了一个远在法国技术研究所的机器人。这台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可以读出他的想法,然后电脑将这些想法转换成命令,通过互联网发送给远在法国的机器人,并顺利实现对机器人的简单控制,诸如抬手、向左走、向右走、停止等。

2013年,美国国防部的年度预算报告也曾透露了代号为“阿凡达”的计划,他们希望开发出一款能通过人脑意念遥控的机器人,而这款机器人也将在未来战场上代替人类征战沙场。

除此之外,科学家对机器人“大脑”功能的努力和探索也一直在进行,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飞跃性的进展和突破。两年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几位神经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就制造出了一个大型且逼真的“人类大脑模拟系统”。它不仅拥有能获取视觉信号的电子眼,还有能作出相应反应的机械臂,除此之外它甚至还能通过基础的智商测验,并执行包括复制绘画、计数、回答问题和作出流畅推理等8项不同的任务。这些也全都归功于这个“大脑”所拥有的250 万只虚拟神经元。但比起人类神经元的数目,250万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因此这颗“大脑”还比较简陋,所以也只能暂时执行一些比较基本和简单的任务。

而现在,IBM推出的“人脑模拟计划”已经可以模拟出 5300 亿个神经元和 137 万亿个神经突触。而这一数字已经能和人类大脑相媲美了。

目标宏远,道路坎坷

伊茨科夫团队的科学家认为,以目前的科技文明和发展速度,已经非常接近实现打造永生“阿凡达”的技术要求了,而将人类大脑意识移植到机器躯体上也不再是个科学幻想。

未来,地球上的所有人类,不论是病人还是老年人,甚至是死去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灵魂和思想留存下来。

但据IBM 估计,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建造与人类大脑复杂程度相当的计算机需要近 100 兆瓦的能量供应(相当于一台电脑连续不断运行近35年)。而人类大脑进行这一切活动,只需要区区 20 瓦。如此庞大的能量消耗的确不容小觑。另外,除了能量的问题难以解决之外,生产一个“阿凡达”还有更多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

比如,在计划的第二阶段,科学家将为阿凡达打造一个新躯干,以保证大脑在脱离人体后,还能够保持存活。这就需要在机器人体内创造一个合适的,可供大脑维持运转和鲜活的生存环境。而人脑是一个多么精密的组织,随便一个表情和动作,就牵涉到几十块肌肉和神经的协调。而目前,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也就是说,即使科技发展得再快,但与之相关的生物、医学等边缘学科的速度却并没有跟上。因此既要成功将其从人体移植,还需要在另一个物体上保持它的活性,科学家还需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付出更多努力。

如果有一天,科学家真的成功将人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那么下一步,也就是第三阶段的目标,就是要创造一个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可以储存主人性格和记忆的“人造大脑”。这一步可谓开发“阿凡达”,实现人类“永生”的关键和核心。就目前人类对大脑功能的了解及神经生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看,要做到这样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大家都知道,大脑具备指挥功能,比如,右脑的顶叶支配左边手脚,左脑的顶叶支配右边手脚,但人们对大脑的大多数分工及“支配”区域还存在诸多盲点。  

而这项计划的最终目的还远非移植大脑,而是更进一步移植思维,科学家希望能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将性格、记忆、思维模式和情感方式都移植到虚拟阿凡达的载体上,使生物不依附生物体而最终获得永生。这中间每一阶段之间的技术跨度虽然很大,但目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之间正在通力合作,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展。

目前,虽然“阿凡达”离最终成品还有很大差距,但在2045年之前的这几十年里,未来的世界和科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谁都无法预言。灵魂“永生”的愿望还需等待,目前,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团队的短期目标是利用“阿凡达”为残疾人实现正常人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