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伏天”将至,户外气温再上一个阶段,38、39度的高温,似乎已成为“家常便饭”。有资料显示,当气温升高至33℃时,脑溢血发生的危险性将明显上升,而室内外的明显温差,更是成为脑溢血发生的“致命杀手”。那么,日常生活中,哪些人属于脑溢血高危人群?又应该警惕哪些发病信号呢?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病主要与脑血管病变,即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老化等密切相关。脑溢血患者往往会由于情绪激动、用力过猛等而突然发病,发病急且进展迅速。脑溢血在中老年人群中尤为高发,近年来由于饮食不平衡、肥胖、烟酒无度、压力过大等原因,该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脑溢血会在各个季节发生,夏季多发,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最为多发。脑溢血与先天因素及血管壁发育有一定关系,而后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即所谓的“三高”症状。如果“三高”患者伴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等,或者患有“肥胖症”等,都会让血压升高,而这些因素往往会加大脑溢血的发病几率。
由于脑溢血起病急,患者平时大多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患者及其家属应留意一些“警示信号”,如突然感到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或者与人交谈时突然讲不出话来、吐字含糊不清、听不懂别人说话、暂时性视物模糊但之后可自行恢复,又或者出现失明、突然头晕、站立不稳甚至晕倒等症状。时间就是生命,当这些症状发生时,家属应尽量克制情绪,并第一时间尽快拨打急救电话。而在医护人员到来前,应让病人平卧在床上,切勿为了猛烈摇动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