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一战时期的美军为了提升战斗力竟还去复原古代铠甲?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掀起了一场空前浩劫。二十世纪初期,战争已迈入工业化、机械化时代,火炮、机关枪的使用急剧增加,飞机、坦克、毒气也竞相登上舞台,此外还有绞肉机一般的旷日持久的堑壕战。从一战伊始,这便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人员伤亡。

▲身穿美国少校军服的巴什佛德?迪安

尽管金属头盔似乎被历史遗忘了许久,但是由于大量战士都伤在头部,头盔回归到现代战场上可谓势在必行,并且其材质、形状和工艺都值得运用现代技术加以探索。

1917年4月6日,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同盟国作战。考虑到欧洲战场的残酷和美国陆军的不足,美国政府就找到了时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武器盔甲部负责人的巴什佛德?迪安(Bashford Dean,1867-1928)博士以解决单兵护具方面的燃眉之急。

▲15世纪意大利生产的轻盔

巴什佛德?迪安称得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学术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顶级的古代鱼类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教授,但个人酷爱古代武器盔甲,至1900年已拥有大约125件藏品,并已俨然是美国古代盔甲的学术权威。在他的大力推动下,1904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立了武器盔甲部,巴什佛德?迪安为第一任部长(此外,他还同时在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迄今这一记录无人打破)。

▲一战中一名佩戴德式钢盔的骑兵

迪安以极大热情投入到这项新的使命中,他被任命为美国军械少校,并兼任国家头盔及盔甲研究委员会主席。凭借所学古代盔甲知识,迪安对文艺复兴至近现代的盔甲做了详细研究,并将所获心得与一战战场情况结合,用于研发新式护具。之后,他和大都会博物馆同事、另一位盔甲学者的丹尼尔?塔肖(Daniel Tachaux,1857-1928)及其部属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头盔原型和各式盔甲,用于保护参加欧洲的美国士兵。1917和1918年间,巴什佛德?迪安可谓日理万机,除了本身肩负的博物馆工作和其他事务以外,他频繁地穿梭于华盛顿特区和纽约市,参加各种会议,还赶赴伦敦和巴黎与身处前线的英国、法国军队将领磋商头盔护甲的技术规格。

▲美军在一战中使用过的布罗迪头盔

迪安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制造一种可以提供超强防护力的头盔,这种头盔要能满足长时间佩戴轻便舒适的要求,还必须可以经济、高效地大规模量产。此外,他还面临着强大的竞争者。1916年,德国就已经研制、生产出满足上述要求的头盔了——即著名的德式钢盔(Stahlhelm,它取代了昔日德国军队的普鲁士钉盔)。它由施韦尔德博士(Friedrich Schwerd)于1915年参考欧洲古代轻盔(sallet)而设计,能对头部颈部提供良好防护,而且轻便舒适,易于制造,很快成为德国军队的一种标志(它一直沿用到二战以后)。这给巴什佛德?迪安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他不仅要迎头赶上对手的水平,还不能借鉴德国人的外形,以便敌我双方不至于在战场上混淆身份。美方军人当时佩戴的是标准的英国布洛迪式钢盔,这种头盔由约翰?利奥波德?布罗迪设计,在1915年获得专利,该头盔相对较浅,拥有宽大的直帽檐,后来被士兵们戏谑地称作“锡锅帽”甚至“洗脸盆”。尽管它不如德国头盔那般有效力,却也能为头部顶端提供足够的保护,较浅的轮廓也便于降低成本、批量制造。

▲美国2号头盔原型

1917年6月,迪安所设计的美国2号头盔原型终于问世(重1020克)。这是他跳出英国、德国头盔窠臼,进行创新的第一个尝试。下图中的原型是由丹尼尔?塔肖在大都会博物馆的盔甲作坊里手工制造出来用于测试的,保存至今的只有几具。和布洛迪式钢盔相比,这具头盔更深,足以覆盖后脑和头部两侧,从而提供了更多的防护,同时对行动、视线与呼吸均无阻碍。尽管这种头盔由于过深的缘故未能投入量产,但至1918年秋仍有将近2000件样品交与福特汽车公司制造。

▲美国5号头盔原型

为了将2号头盔优良的防护力与“锡锅帽”便于批量生产的特点结合起来,迪安设计制作了5号头盔原型。这一次迪安自忖达到甚至超越了先前关于头盔防护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的设计指标。5号头盔比2号更浅,但也对头部两侧及后脑提供了良好的保护,重量仅有2磅8盎司(1130克),十分轻便,构造也并不复杂,便于大量生产。1918年夏,5000个样品被送往法国前线进行实地检验。然而出乎迪恩预料的是,法国指挥官拒绝了这件作品,认为它与英国头盔相比并无飞跃,而同德国钢盔过于接近,不利于敌我识别。

▲美国7号头盔原型

迪安的7号头盔是最别致的一款作品。它重达13磅12盎司(6240克),在设计和用途上十分特殊。迪安将它称作哨兵盔。顾名思义,仅适于短时佩戴,同时还有配套的用来抵御敌军枪林弹雨的胸甲,二者共同为士兵提供了最强的防护。哨兵盔的结构直接借鉴了流行于十五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头盔(armet,带有活动面罩,如图8)。三十五个头盔样品被送至法兰西战场上进行测试,然而,尽管这种头盔抵御步枪射击的能力确实极为突出,但它过于沉重,还是未能获得前线指挥官的青睐。

▲1440年左右制作于米兰的意大利式头盔

在巴什佛德?迪安所设计的所有头盔当中,他认为其中的8号头盔最为成功,它既能为头部、面部提供全方位保护,又拥有良好的视野与灵活性,与7号头盔相比,重量仅有3磅10.5盎司(1660克)。迪安改进了设计,在保证头盔平衡性的同时,又能让面罩无论在放下还是抬起的状态下都能佩戴舒适。福特汽车公司于1918年以防弹金属制造了约1300个样品,可惜的是,一战已到了尾声,这些头盔仅仅经历了有限的战地测试,来不及批量装备部队了。

▲美国8号头盔原型

虽然头盔万众瞩目,迪安和他的团队也制造了针对脖颈、身躯、肩膀、四肢的全套护具,实际上复活了十七世纪以来的全身板甲。在对战争期间军人所受的伤势类型做了详尽的统计分析研究之后,迪安发现削弱士兵战斗力的绝大部分伤害都集中在四肢上。因此,他坚信为身体这部分制造实用的金属盔甲颇有必要。他为双臂所设计的盔甲以十六世纪板甲为原型,但更为简洁,以轻量防弹钢为原材料,每个仅重2磅。1918年他们制造了两百副模型并送往海外测试,却以不符合实战条件为由遭到回绝。

▲迪安设计制作的护臂

迪安的颈甲(gorget)完成于1918年,它以保护脖颈为基础,同时兼顾双肩和上胸部。与之前迪安的作品屡屡因各种原因被前线将士拒绝不同,这一款原型在法兰西实地测验却颇受好评。当时的一份报告称“它在检验过的所有盔甲中最为实用”,也因此批量生产了2500个样品。不过,尽管迅速制造并已准备运输,它们仍未赶在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之前抵达欧洲。现存的这种颈甲已经非常稀有了。

▲迪安设计的颈甲

除了少数专家和历史学家,现今只有少数人还知晓这些事迹。迪安的作品在一战期间虽然未能批量装备部队,但还是为他赢得了声誉。191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绰号“泰迪”)致信巴什佛德?迪安,以表达对他一战期间杰出贡献的敬佩之情,他说:“上帝,我多希望自己能有你一半能干!”一战之后,迪安将他的研究成果于1920年撰写成书,即《现代战争中的头盔与盔甲》(Helmets and Body Armor in Modern Warfare)。迪安的门生卡尔?奥托?冯?基恩布施(Carl Otto von Kienbusch,1884-1976)被任命为中尉并在战时协助迪安的工作,他随后也参与了这本书的筹备。书中有数张插图显示了基恩布施正打造原型的场景。此外还有来自法国的军械士雷蒙?巴特尔(Raymond Bartel),他于1914年被迪安带到纽约来为博物馆工作,继承了其衣钵。而基恩布施后来成为了美国主要的私人盔甲武器收藏家,最终他将藏品捐赠给了费城艺术博物馆,至今我们仍可在馆内一睹这些精品的风采。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迪安的《现代战争中的头盔与盔甲》

▲卡尔?奥托?冯?基恩布施捐赠给费城艺术博物馆的一套产于1575年的盔甲

虽然迪安的所有设计中仅有一项在一战结束前被采用,但日后美军在战争中使用的护具均以他的作品为基础加以改进。其著作至今仍在该领域被奉为圭臬,为后辈护具设计者所推崇。1917至1918年间,迪安将全身板甲的概念重新引入军队,在当时是十分激进的,不过现在这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迪安的创举体现了一种珍视生命的观念转变,也为现代护甲的运用打下了基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马千、彭琴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