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网上对所谓的山纹甲各种想象丰富,许多人也做出了十分有趣的结构,去试图复制所谓“山纹”,可是实际上“山纹”这个命名就是个问题名称,简单的说,称呼为山纹甲,本来就是错的。
查“山纹”二字出自《唐六典·武库令》,原文【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同时这句话也顺理成章成了山纹甲出自唐代的证据,我不是说这个所谓的“山纹”甲不能出自唐代,到目前为止,我还从没见过可信的唐代绘画、雕塑上有所谓山纹甲(最早的类似铠甲纹样,见五代王处直墓出土的武士版刻)。网上我也看过别人拿的所谓唐代塑像,壁画的山纹,简单的说我认为那些塑像统统不会早于宋元,很多甚至是明清产物,绘画就更别提了,很多所谓唐人作品都是后世托名,至于壁画至少不是唐代原画(这里有一个误解,很多壁画其实都是经过后世多次重新修补过的,比如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某地维修寺庙里的壁画,把人物修改的十分卡通成了笑话,我认为从考证衣着物品上看,壁画是十分不可考的,因为很多后世的修复,都会因为不了解原画时期人物衣着的结构和工具物品的用途,导致采用修复时的想象进行涂抹更改,这是正常现象),因此我觉得至少从《唐六典》这段简单的描述里,看不出书中所提的山纹甲,究竟是不是现在网友们热捧和复制的那种“山纹”甲,这种甲叶连缀方式即使是出自唐代,在唐代也绝非常见的铠甲。
然后说一下网上的山纹甲究竟该叫什么名字,其实很简单,大概两宋以来,中国人的口语,出现了大量的儿话音和连读现象,“琐子”这个称呼,就是一个口语中的儿话音例子,其它的比如:海子、缨子、奶子、达子、老儿、哥儿、帽儿等等。。宋人的《营造法式》中,贴出了多种彩绘纹样,比如簟纹、银铤纹、金铤纹、龟纹、四出纹、六出纹、旗脚纹以及各式环纹(传统的纹样里,还有万字纹、回字纹、十字琐纹、八达晕纹、毬路纹等等,古人发明这些纹样,有一些显然是因实物而来),其中书里配图的琐子纹,就是网上大家所称的“山纹”,这个纹样,取自于琐子甲(我没有特别研究过琐子甲的结构,但是我想既然甲叶能被称为琐子,至少说明每片甲叶都具有锁扣的功能,应该是琐子和琐子互相咬合而成),而且这个琐子纹,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过称呼,仍称之为琐子纹或锁子纹,可以说琐子纹是中国的最传统最普遍的装饰纹样之一。因此所谓山纹甲,真正的名称应该就是琐子甲。
最后再提一下所谓的“锁子”甲,既然所谓山纹其实是琐子甲,那和“山纹”一样,网上所称呼的锁子甲,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至少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无论是“琐”还是“锁”都不是“环”,什么是琐子和什么是环是分得很清楚的,同样《营造法式》中,贴出了很多种环纹,比如连环纹、叠环纹、密环纹、方环纹等,环环相扣的连缀方式,显然就是所谓的锁子甲,因此我以为这种铁环相扣的铠甲,至少在中国不该称为锁子甲(称呼为锁甲就更加错误了,琐子一词不能再简),应该被称为连环甲。
下面贴几个图片说明下问题:
前些日子本区有朋友贴出来的南禅寺”晚唐“雕塑,这显然不是唐代雕塑,没有一点唐代风格(唐代神像武士都是大量穿着绢甲,而且脑袋比例很大,豹头环眼,表情特别夸张,有胡子的倒是不多),应当是明代雕塑,南禅寺固然是座老寺庙,但是不能因为南禅寺遗留有唐代建筑遗构,就说南禅寺雕塑是唐代产物。此铠甲下缘有彩色排繐,符合明代铠甲下缘缝制四色排繐的习惯,颜色大概是蓝、黄、绿、红排列,而且从鞓带看唐朝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构,显然是明代窄鞓带。
▼五代王处直墓武士雕像中的锁子甲臂缚,这是我看到最早的琐子甲。
▼巩义北宋皇陵石翁仲的琐子甲顿项(一直到北宋,锁子甲仍然只是局限于铠甲的局部柔软部分)。
▼南宋皇陵石翁仲全身锁子甲(看起来北宋和南宋铠甲的最明显区别是一个铠甲到下身脚踝,一个只是长度及膝)。
▼明十三陵石雕像(这套铠甲不是实用铠甲,是仿天子近卫的天武将军/大汉将军所穿之甲,大汉将军有时候穿的是绢甲,十分接近南宋模样)。
▼清代琐子文铠甲实物
▼拉近看
▼另一套清锁子甲
▼《营造法式》中的各种环纹,举例,不一一贴了。
▼《营造法式》中的琐子文
▼彩绘版琐子纹
▼现代锁子纹工艺品
▼据称是存世的“锁子甲”,其实从纹样看,应该属于方环纹,两图,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现代环纹,从纹样看,应该属于密环式链接。
本文作者 :不动之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