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它又何尝不是对现实最温柔的反抗!

这篇文章将从这几个问题入手:什么是丧文化?为什么会产生丧文化?怎样评价丧文化?

什么是丧文化?

丧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状态,被称作文化的原因则是它形成一个集体,这个集体的共同特征构成一个亚文化圈,故而称其为丧文化。而丧文化的具体表现也在于群体的生活状态,表现为消极颓废,不求上进,绝望,懒散等等消极的态度。这种生活状态的表现以青年为主,代表人物形象有‘葛优躺’,葛优当时还有头发,在《我爱我家》中饰演季春生,一个在贾家混吃混喝不求上进的邋遢失败形象。

除此之外还有四肢咸鱼,懒懒蛋,网红青蛙等形象。

为什么会产生丧文化?

丧文化的产生可以与当今的社会状态相结合。简言之,丧文化的产生原因就是:追求的成功未得。都渴望追求成功,但在不断的挫折下,一次次的失败,导致他们内心的恐慌,也让他们丧失了根本的追求欲望。当那种欲望丧失的时候,产生消极想法:为何不以消极颓废的‘葛优躺’来度过他们‘失败’的生活?换言之,他们的‘丧’或丧文化的产生只不过是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最温柔的反抗。随着阶层的不断固化,阶层的流动因社会成本不断上涨以及下层的堵塞而变得越来越困难。他们也听到那些励志的句子,像什么‘不努力就会落后’‘越努力越幸运’,然而,他们的挫败只能让自己更相信:“有时坚持不容易,但放弃真的很舒服。”

如何评价丧文化?

丧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和生活状态,更是一种作为隐藏内心焦虑与迷茫的方式。为什么要隐藏这种焦虑和迷茫?因为有时我们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能被他人得到认可和接受时,多数人会选择隐藏。隐藏的方式就是通过‘丧’的自嘲,来降低他人对自我要求的预期,从而达到消除别人对自己预期过高而不能完美达到目的的焦虑与恐慌。

很多评论者认为丧文化是突然冒出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这与文化的‘连续性’相悖,简言之,丧文化存在‘前身’,前身便是‘小确幸’。小确幸:追求简单,日常生活的幸福。而丧文化的产生就是在前身‘小确幸’的基础上的‘大失去’。

当然,丧文化所呈现出的形象不能说是无能,没智商,也不能说是犬儒主义,而是人们对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打破阶级固化的无奈,也是内心迷茫与焦虑的隐藏。既然没有能力去改变,为何不‘葛优躺’的舒适。

虽然这种消极的文化现象与现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相悖,但是还是不评价好坏,只不过抱着多一份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的尊重与谅解的态度吧!

每逢周六周日,或暑假的你,是否吹着空调,葛优躺一天呢?

欢迎留言,欢迎调侃,更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