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远东烽火:日本攻取德国太平洋诸岛与日德青岛血战

191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所有在日本及中国海域的德国军舰和武装船只解除武装,并在一个月内将其所租借的中国胶州湾及青岛港移交给日本。要对敌对国船只解除武装倒也算是国际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但德国对青岛的控制名义上仍处于“租借”,如此私相授受却与国际法不合。因此日本对自己的行为给出了“战时托管”的解释,也就是说随着战争的结束,仍应将青岛交还给对其拥有完全主权的中国政府。

“最后通牒”虽然是发出去了,但日本政府也深知向来强横的德意志帝国不可能乖乖就范。于是日俄战争以来便始终处于无所事事的日本陆、海两军,迅速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开始所谓“青岛攻略”的准备工作。但就在此时北京方面却传来了消息:德国驻华公使辛慈正在与袁世凯政府秘密接触,准备将青岛及胶州湾直接归还给中国政府。这个消息对于踌躇满志的日本政府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外相加藤高明随即指示日本在华使领馆迅速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德国驻华公使辛慈

事实证明,加藤高明这个老牌外交官完全是落入了德国全权驻华公使辛慈的算计之中。自1898年强租胶州湾以来,德国在青岛盘踞已达17年之久,仅兴建各类军用、民用码头便累计投入5000万德国金马克,而为了连通青岛与山东腹地的联系,更不惜重金修建了全长394公里的胶济铁路及其多条支线。德意志帝国在胶州湾所倾注的心血,别人可能不清楚,但远东舰队出身的辛慈岂能不知?即便要送还中国,也不可能是一个区区外交官所能做主的。因此辛慈与中华民国政府所展开的非正式谈判,不过是故作姿态。日本政府强势的跳出来阻挠,不仅令袁世凯颇为不爽,更令向来主张“门户开放”的美国政府对日本更趋敌视。而辛慈的这一手“二桃杀三士”仅仅是他在华工作的开端。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这位半路出家的外交官将凭着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极大地减缓中华民国政府加入协约国阵营的脚步。

辛慈于外交舞台上牵制日本的同时,东亚地区的德国海、陆两军也全线进入一级战备。由俾斯麦所缔造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着87万常备陆军,海军总吨位近115万吨。如果单打独斗,仅有25万陆军、67.9万吨海军舰艇的日本自然不是对手。但雄厚如江海的德国军事力量投射到远东的不过是涓涓溪流,以青岛为主要基地的德国东亚舰队仅有两艘“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及4艘轻型巡洋舰,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缴获的满清政府“海青”号在内的2艘驱逐舰可用于公海决战,其余老旧战舰及炮艇均不过港口和河川内的浮动炮台,对日本海军难以构成威胁。

▲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施佩

身为东亚舰队的指挥官,53岁的德国海军中将施佩深知自己的舰队无力与可以得到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支持的英国海军正面交锋,而困守胶州湾虽可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最终不过是重蹈旅顺口沙俄太平洋舰队的覆辙而已。因此“萨拉热窝事件”刚一爆发,施佩便率舰队主力从青岛起航,驶向回旋余地更大的马里亚纳群岛。

19世纪末期,德国海军秉承着捡漏的精神,通过军事占领和强行购买的方式在西南太平洋揽收了大量欧洲列强尚未控制的岛屿,形成了合称德属太平洋群岛的德属新几内亚、德属萨摩亚、德属太平洋保护国三块海洋殖民地。德国东亚舰队抵达当地之时,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也接踵而至。施佩随即召集舰队主要负责人开会,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在返回青岛已不可能,德属太平洋群岛又无险可守且无煤弹补给的情况下,德国东亚舰队最终决定冒险东进,经南美洲最南段的合恩角进入大西洋,返回德国本土。应该说这个目标以德国东亚舰队当时的舰艇状况和燃煤储备而言并不难以实现,但能否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层层封锁却是未知之数。因此当“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舰长缪勒中校提出由其单舰向西进入印度洋对英国海上运输线进行袭扰时,施佩并予以没有反对。

▲离开青岛前的“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

“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怀着有去无回的悲壮离开舰队之后,于印度洋上大开杀戒,不仅一举击沉了18艘协约国阵营的商船,更在伪装成英国战舰冲入英属马来亚的槟城港,一举击沉了驻防当地的沙俄海军“珍珠”号巡洋舰和法国海军的“燧发枪”号驱逐舰。一时之间,被视为“英国湖”的印度洋上波诡云谲,协约国方面不得不调集大批战舰对“埃姆登”号展开围剿。由于需要集中兵力以封堵驻守德国本土的德意志海军“公海舰队”,英国政府不得不向日本发出邀请,希望其能出兵印度洋,参与协约国的护航行动。

日本海军的全面备战始于1914年8月上旬,除了投入第一舰队警戒中国黄海海域,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之外,日本海军还盯上了德属太平洋群岛这块肥肉。随着大批新锐战舰从日本海军第一舰队中抽调组成第一、第二南遣支队,日本第一次突破西太平洋沿岸的羁绊,伸向碧波万顷的赤道海域。9月29日,日本海军第一南遣支队旗舰——“鞍马”号装甲巡洋舰控制了马绍尔群岛。随后该舰队其余两艘主力舰——装甲巡洋舰“浅间”和“筑波”号又分别控制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北部及中部地区。

▲鞍马号装甲巡洋舰

日本海军第2南遣支队自然也不甘人后。10月7日,该分遣舰队旗舰“萨摩”号战列舰控制了加罗林群岛首府——雅浦岛。隶属该舰队的“矢矧”巡洋舰则控制了帕劳群岛。日本海军原本还担心会在德属太平洋群岛遭遇德国东亚舰队主力,因此才调集了大批新锐战舰,却不想一路攻城略地。10月10日,连担任通讯中继任务的战列舰“香取”号都按捺不住,将舰上水兵编组成特别陆战队冲上了塞班岛的滩头。同一天第一南遣支队旗舰——“鞍马”号装甲巡洋舰控制了风景宜人的特鲁克岛。随着10月21日马里亚纳群岛最南端的罗塔岛升起旭日旗,日本海军对德属太平洋群岛的攻略暂时告一段落。

▲德属太平洋地区

从地图上看,日本海军仅完成了整个德属太平洋群岛约三分之一区域的侵占。之所以戛然而止,并非力有不逮。而是源于外交上英、美所施加压力。不过有趣的是在指责日本方面趁火打劫的同时,英国也操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侵占了德属新几内亚、德属萨摩亚地区。可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过鉴于仍需日本海军前往印度洋助战,英、美还不至于马上要求日本吐出“非法所得”。而一下子将赤道以北623座岛礁收入囊中的日本,也自然的被捆绑在协约国的战车之上。第一、第二南遣支队的战舰在完成前期作战任务后,仍需追派战舰担负进入印度洋追击德国海军的“埃姆登”号及在澳大利亚周边替英国商船护航,甚至还要尾随德国东亚舰队主力前往东太平洋布署,可见天下从来没有白吃的午餐。

鲸吞德属太平洋群岛的同时,日本陆、海两军对青岛的围攻也全面展开。有鉴于德国东亚舰队的主力已然撤离。日本海军方面用于胶州湾方向的战舰数量虽多,但质量却并不高。担当主力的是日俄战争中俘获的“周防”、“石见”、“丹后”3艘战列舰和“冲岛”、“见岛”2艘海防舰,巡洋舰也多为日俄战争甚至甲午战争中的“功勋元老”。但即便如此,相对于困守胶州湾的德国东亚舰队剩余舰艇而言,日本海军可谓摆出了“狮子扑兔”的架势。况且此次日本海军阵中还有一艘特殊战舰——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有了其所携带的4架法曼式水上飞机,日军再也需要用尸山血海去争夺一个可以观测港内的制高点了。

▲缴获的沙俄战舰“周防”号

德国在中国大陆的驻军有限,青岛方面地面部队仅有3个营海军陆战队及4个连的要塞炮兵,总计不过2500人。因此日本陆军方面认为出动一个师团便足以解决问题。但是究竟动用那个师团,日军内部却少不了一番权衡。毕竟甲午、日俄两役以来,日军各师团大多是功勋卓著的精锐王牌部队,这个仅有的一个名额给谁都不合适。好在日俄战争之后,日军还组建了两个师团,于是围攻青岛的使命也就只好由日军之中资历最嫩的第18师团担纲。

第18师团此时的师团长是来自甲州诹访藩的神尾光臣,此公从西南战争开始在日本历次内战、外战中无役不与。但可能是因为出身“贼藩”的关系,神尾的仕途一直不算太顺,直到1908年才终于混到了师团长的位置。此时统军出征青岛,可谓“时来运转”。不过,考虑到德国在青岛经营多年,构筑有完备的要塞系统,第18师团此次出兵,除强化一个步兵旅团之外,还配备一个独立工兵联队及4个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正是有了这些自诩充足的准备,日军才放出豪言,宣称4个小时便可攻占青岛。

8月27日,日本海军在英国驱逐舰“凯内特”号先行突入破坏德军布雷的情况下,完成了对胶州湾的全面封锁。随着英国远东舰队旗舰“凯旋”号的到来,协约国方面的海军优势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蠢蠢欲动的日本海军随即决定不等陆军部队的到来,便出动“若宫”丸所装载的水上飞机对青岛港实行侦查和轰炸。9月5日,日本海军航空兵首次在实战中执行飞行任务。日军飞机除了在青岛港上空盘旋2个小时,摸清了港内德军舰艇的情况之外,还尝试以150毫米炮弹改装成的炸弹轰炸对手,此举也被日本方面吹嘘为世界范围内舰载航空兵的首次出击。

▲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

不过日本海军航空兵并没有得意太久,德国方面很快便出动由海军中尉普勒斯乔所驾驶的战机起飞拦截。虽然青岛上空双方所使用的均为侦察机。但德国方面所使用的奥地利“鸽”式军用飞机为单人单翼,较之日本方面法曼式水上飞机操控更为灵活。因此虽然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德国方面却一度占据着空战的主动权。在1927年出版的普勒斯乔个人回忆录《来自青岛的飞行员》中,他不仅自称用手枪击落了一架日方战机,更宣称投弹重创日方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这其中是否存在有水分,世人不得而知。但日本海军依为耳目的“若宫”丸的确在9月30日退出了战列,日方的解释是该舰于当天在崂山湾触雷。此时更需要空中侦察的日军才刚刚在青岛侧后完成登陆和集结。

日军最初选择的登陆地点是山东半岛北部的龙口。日前之所以选择这座距离青岛上百公里的港湾登陆,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避免为德军逆袭于半渡滩头,另一方面则打着躲避西方列强视线,在中国境内以战养战的如意算盘。根据中国史料记载,日军登陆之后随即向当地居民横征暴敛。仅在仅在平度一地,就逼迫当地人民5天内交猪、羊各1000头,鸡2000只,粮食500万斤,小推车500辆。至今当地仍有民谣唱道:“心焦了鸡,心焦了猪,心焦了谷草给马吃。”据说其中“心焦”是日语译音,意为“送给我”。由此可见被日本称为“日独(德)战争”的青岛之役,与日俄战争一样给普通中国民众带来深刻的苦痛回忆。而当时中国政府无力与列强为敌,只能宣布在这场于自己国土上展开的战争中采取中立立场。

▲日军登陆山东半岛

于龙口登陆虽然解决了日军的后勤问题,但9月初一场横扫渤海湾的季风却令依赖舢板换乘的日军登陆行动极为缓慢。因登陆之后又遭暴雨和洪水阻隔,等到第18师团第一批部队抵达青岛外围时已是9月下旬。如此缓慢的进军速度自然令军方高层无法忍受,于是后续出发的第二批次部队被勒令于崂山东麓的仰口海湾配合英国陆军第2南威尔士营及第36锡克团第2连登陆,至此青岛战役才正式打响。不过此时青岛方面的德国守军已由战前的不足2500人,增至近万人。德国人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平增如此多的兵力。除了有赖于德国青岛总督麦尔瓦德抢在协约国方面展开全面封锁之前,将八国联军侵华后驻守天津的1200名德国陆军由海路运抵青岛,更要归功于德国常年以来所推行的动员体制。战争爆发伊始,滞留于中国各地的德国侨民便第一时间向青岛集中,加上从各艘战舰上抽调出来的海军士兵,青岛方面的德军虽谈不上兵力雄厚,但凭借着坚固的工事群也堪堪一战。

自从满清政府手中强租胶州湾以来,为了保护远东舰队和青岛港口的安全,德国方面规划建设了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卫工程。其中沿市区东部的太平山麓和海泊河中下游一线,构筑了南起浮山湾小湛山,北抵胶州湾内海泊河口全长六公里的步兵堡垒防御工事。其中小湛山、小湛山北 、中央、台东镇、海岸五大堡垒群,全部由一处大堡垒、二至四处中小堡垒组成,每处堡垒均有地下通道连接。在大堡垒周围另有九至十三个不等的战时小堡垒,用以驻兵、贮存给养、弹药和作战指挥与掩体。步兵防御线居高临下,设计周密,易守难攻。在堡垒线外侧,开挖了一道深约5米,宽约6米的壕沟,沟底和堡垒周围架设了通上电流的铁丝网,一直连接南北海滨。在壕沟两侧,沿壕沟修筑了一长串步兵掩体和火炮、机枪掩体(地堡),配置了轻型火炮、机枪、步枪等武器,构成了长达6公里的坚固防线。德军还在浮山——孤山——楼山一线修筑了外围警戒防线。

▲德军青岛布防图

在对海防御方面,德国海军部在规划青岛要塞时,除将原清军的炮台设施予以扩建,安设新式火炮外,又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永久性大型炮台以及步兵堡垒等防御工事。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三期规划建设,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青岛要塞已基本建成。在前海一线,修筑了团岛炮台、台西镇炮台、青岛炮台、俾斯麦南炮台、汇泉角炮台等五大海防炮台;在市区主要山头上,修筑了俾斯麦北炮台、伊尔底斯北炮台、伊尔底斯东炮台和台东镇炮台。除上述永久性海陆炮台外,德军还在战前突击建设了一批临时炮台。比如在面对要塞的陆地正面的毛奇山(贮水山)、台东镇和面海的伊尔底斯山(太平山)等地的30余座安装有中小型口径火炮的临时炮台。

不过德军在青岛的防御体系虽然完备,但如果日本海、陆两军能协调一致的话,仍有希望迅速打开局面。但“协调”两字在日本军队中却恰恰是最难做到的。9月26日,德军主动放弃浮山——孤山——楼山一线的外围警戒防线。这本是日军乘胜追击的良机,但海军方面却不愿在清除德军岸防炮群之前对陆军的行动予以火力支援。第18师团只能占领前进阵地后,以工兵和野战炮兵对德军核心工事群展开缓慢的蚕食。

▲轰击青岛的日本炮兵

整个10月份,青岛海陆两线始终笼罩在隆隆的炮火声中。日本海军方面拥有火炮口径和射程方面的压倒性优势,且有英国战列舰助阵。陆军方面却发现己方所拥有的绝大多数野战炮,包括最新锐的四式240毫米榴弹炮,对德国工事群均属难以构成毁灭性的打击。就在日本陆、海两军终日以炮击彰显存在感之际,10月17日夜,德国东亚舰队S-90号驱逐舰于青岛港内突围。一片黑暗之中,S-90号驱逐舰迎面撞上了日本海军甲午战争中的“功臣”——防护巡洋舰“高千穗”号。

此时的“高千穗”号已从联合舰队新锐沦落到跛足老舰,只能担负切断青岛德国人所铺设海底电缆的杂务工作,在S-90号驱逐舰所释放的鱼类面前,“高千穗”号来不及挣扎便在自身弹药的殉爆中沉没。不过S-90号驱逐舰在被围困于青岛港区的岁月中早已多数受创,因此虽然成功突围,但最终仍因自身的机械故障而被迫于中国沿海搁浅,随后由舰上水兵自行炸毁。

“高千穗”的沉没,虽然导致舰长伊东祐保以下数百人死亡,但是没有影响日军围攻青岛的进程。日本陆、海军依然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的瓦解德军的防御。10月31日,秉承着“天长节”(大正天皇嘉仁的生日)献礼的心理,日本军队才第一次海陆并举,向青岛要塞发动总攻。海军方面,日本舰队已基本完成了对德军岸防炮台的前期压制,当时各型战舰进抵至平射距离,放肆的轰击德军各主要军事设施。陆军方面用重炮轰开德军的外围铁丝网,然后凭借工兵挖掘的坑道冲入德军的堡垒,以白刃战的形式将对手逐出工事,进展依旧缓慢。直到11月6日晚,日军方攻占德军最后的制高点——鸡貂山,次日凌晨德军宣布投降。历时67天的青岛战役至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被日军炸毁的德军炮台

不过,日本陆、海两军以超出对手数倍之武器和兵力,在这样一场毫无悬念的战役之中仍付出了2399人的伤亡,损失了包括巡洋舰“高千穗”号在内的5艘舰艇,实在不能说是赢得如何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