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陶器,是一种先将陶器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彩色纹饰的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出土,如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山东龙山文化都出土彩绘陶器,特别是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址,只要是泥质陶盆、壶、瓶、罐、盘等都是彩绘。
早期的彩陶胎质,可能受手工制作工艺以及慢轮兼制的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类型多数是不规则的,有歪口、左右腹凸起或凹进,器体有变形或器体外倾现象,内胎也呈现出轮行轨迹及手工盘制的痕迹,外胎光滑透亮。
不过,彩绘陶直到战国才逐渐流行起来,到汉代时达到顶峰。其类型一般是仿青铜器及陶瓷器皿,如杯、盘、碗、壶、盒、鼎、□、炉、豆、敦、罐等。
战国时期的制作方法分两种:轮制和模制,其中轮制较多。灰胎一般敷黑色陶衣,再敷一层白粉,之后再用其它色彩进行彩绘。褐胎一般敷白粉或黄粉,再用红色彩绘。当然,绘线的还有用金银的。
至汉朝,色彩增加了不少。由于这种陶瓷描绘彩色后不再进行烧制,造成其色彩极易脱落。
其纹饰有几何纹、云纹、花瓣纹、鸟兽纹等。
彩绘陶主要作为明器,用于陪葬,这就是它为什么在汉朝流行的原因,因为那个时代盛行厚葬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