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战争结束后,两方的“和平”时代里,希腊进入了诸城邦之间的内战时代,而波斯帝国内部也进行了王位争夺战。在这个阶段,双方的军事作战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各自都弥补了自己的弱点,更强化了自己的优势。希腊人也吸取希波战争的教训,各地城邦开始训练骑兵部队。不过希腊的中部地区崎岖山地并不适合养马,缺乏合适的草原和剩余粮食也限制了精锐骑兵的建立。希腊军事家与作家色诺芬就说过:“马场建立并保持运行是最昂贵的。”因此,在诸城邦内战时代,骑兵虽然各自建立,但规模小战斗力弱。包括最著名的雅典和斯巴达城邦,给人留下印象的依然是重步兵方阵之间的对决。
但凡事都有例外,希腊北部地区有大面积的草场促成了当地骑兵的发展。在这里,骑兵大都由希腊城邦社会中的上层阶级来担任,因为他们可以负担饲养维护一匹战马的费用。到了希腊城邦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末期,希腊骑兵开始从之前侦查、小规模冲突和追击这种角色解脱了出来。以底比斯为核心的皮奥夏地区,逐步在骑兵建设上首先脱颖而出。
公元前424年的德利乌姆之战,雅典城邦对阵皮奥夏。皮奥夏的底比斯将军(当时底比斯是皮奥夏地区的邦联领袖,而之后在不断的战争中建立底比斯霸权)帕格纳达斯率领皮奥夏军。
面对强大的雅典步兵方阵,他首次使用了一种新的战术——将骑兵作为后备军,在双方方阵面对面厮杀时,加强一翼击垮了雅典的骑兵,并迂回至雅典方阵后方发动攻击。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帕格纳达斯此举是记载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布置“骑兵预备队”。骑兵预备队一开始并不立即投入厮杀,而是在战场关键时刻投入战场并取得战场优势。这种方式,则是今后二十几个世纪中,全世界重骑兵都非常常用的布置形态。
▲艺术作品中古希腊轻骑兵形象
德利乌姆战役一开始,皮奥夏的方阵就趁着雅典军统帅演说之际发动突然冲锋。但是,他们显然不是久负盛名的雅典步兵方阵对手,其中央阵线遭到雅典军不断的反击而后退,左翼坚持不撤退的一支方阵则被雅典方阵包围。但是,布置在皮奥夏侧翼的,使用了新式方阵(25人纵深)的底比斯步兵,击退了他们面前的雅典方阵。使得战场进入僵局。在这个关键时刻,底比斯骑兵对于雅典骑兵的优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击败了左翼的雅典骑兵,且底比斯统帅帕格纳达斯及时派遣他的后备骑兵从后阵绕向左翼,支援皮奥夏的骑兵并打垮了雅典的右翼骑兵。
帕格纳达斯手中的底比斯贵族骑兵,轻装并且没有正式的马鞍,更没有数百年之后才产生的马镫,本来是根本无法正面对敌雅典的重步兵方阵的。但是在双方鏖战之际,这些轻装的冲击骑兵迂回至雅典方阵的后方发起冲锋,通过与正面底比斯方阵的夹攻击败了雅典军队。这场胜利让底比斯意识到骑兵的作用,以及通过自己本来在希腊城邦中的骑兵优势建立一支重骑兵的必要性。如果手中有一支真正的重骑兵,那么他们会在这种新式战术指导下取得更大的战果。实际上,后世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的伙伴骑兵及马其顿方阵的协同方式,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攻击中的底比斯重骑兵
新式方阵与骑兵的战术让底比斯霸权开始建立,同时新兴力量也正在崛起。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底比斯城邦最著名的统帅与军事家伊巴密浓达首次让希腊拥有了正式的重骑兵部队。这支重骑兵将更好的延续并发展底比斯骑兵在德利乌姆的成功。伊巴密浓达的“重型战马”在两次著名的会战中——公元前371年的留克特拉之战以及公元前362年的曼丁尼亚之战——大败斯巴达的轻骑兵。特别是曼丁尼亚之战,底比斯重骑兵更是在己方轻步兵配合下,击败了雅典与斯巴达联军的轻骑兵,之后再协同自己的方阵,对敌方方阵的侧背发动突击。这种方式又能隐约呈现出,后世亚历山大大帝重骑兵与轻步兵密切配合的景象。
▲斯巴达骑兵在攻击底比斯步兵
虽然底比斯人击败曾天下无敌的斯巴达方阵,起最大作用的不是底比斯重骑兵而是底比斯人最重要的创造——在原底比斯25人纵深方阵基础上再度加强的“斜型方阵”。但底比斯重骑兵也功不可没,起码希腊重骑兵开始缓慢走向战争舞台。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龙语者。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