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如何?

白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料来源于高岭土,质地洁白细腻。到了商代,因制作工艺提高,淘洗出来的原料更加精细,加上对烧制的火度控制得更加严格,所得到的白陶更加素净可爱。特别是到了商朝后期,白陶发展到高峰,至西周渐渐衰落,与西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有关。

其类型一般是生活用品,如壶、卣、簋等;纹饰则吸收了青铜器的饰纹,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而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只是装饰一般会遍布器物全身。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不过,这些生活器皿都是供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这与其他陶器有点区别。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依据残片复原的商代白陶壶。它的主体以浅浮雕雕出相对的双夔,底层的空白用云雷纹,底纹与浅浮雕装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而又不失和谐,这样就显得白陶壶十分庄重华贵。

此外,安阳殷墟出土牺首雷纹白陶罍,其制作工艺几乎与当时贵重的青铜器一样庄重精美。上刻三层纹饰,双鼻及双耳为贴塑兽首;肩宽而圆,刻有四条夔龙,腹部刻有雷纹,雷纹中剔出虺纹。可以说代表了商朝白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实际上,白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凭借独特的风格,为之后瓷器的出现奠定制作工艺基础,可谓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