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时候,兵器武学已非常的发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让人郁闷的是,尽管有着不少的优势,宋朝的军队每逢出征作战,却总是屡战屡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军队在外作战,依靠的不是将领的临场应变,而是大后方的皇帝所颁布的阵图"遥控"。
图片来自网络
靠在军队中搞哗变从而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藩镇之祸,他认为武夫是绝对不可靠的,兵权要掌握在文臣手中。到了宋太宗时,更是变本加厉。在整个宋代,尚文轻武成了社会风尚,军事部门长官多以文人充任。为了驾驭之便,宋朝皇帝更喜欢任用平庸无才的将领。
每次打战前,宋朝的皇帝会为出征的大将"授以阵图"。在皇宫中遥控的皇帝,甚至要求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军,必须按照他的指示,按照他授予的阵图来作战,全然不管战场情况会随时发生的变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临战之际,前线指挥将帅自然要把皇帝亲授的"阵图"视为圣物,不敢私自作些许改变。
照皇帝的阵图列阵打仗,即使打了败仗,主帅也责任不大。而个别有勇有谋的将领,临战时不按阵图列阵,随机应变地打了胜仗,却反倒还得向皇帝请罪。
这些十分热爱遥控指挥的宋朝皇帝,宋太宗就是其中一位。他常常在战争时期,御赐遥控阵图来控制战争局势,从而支配将领行为。"平戎万全阵"为宋太宗在位期司御制的一套作战阵法,还取名为"平戎万全",可见这阵法被视为他的得意之作。
古代打仗阵图(图片来自网络)
宋朝皇帝对前线打仗的这种遥控行为,完全违背了用兵之道,那些将领们不敢违抗皇上旨意在战场上自由指挥,对于应改的方案也不敢说出自已的看法和思想。这样子打仗,屡战屡败也就不足为怪了。看看以下这两场战争在“遥控阵图”影响下的效果:
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契丹大兵入侵,太宗并没有亲赴前线,而是令李继隆、赵延进统兵8万进行防御,并亲授阵图,分为八阵。这些将领只能按照阵图小心行事,不管是什么状况,太宗让退就下令撤退,让进攻的时候就开始进攻然而。战场是瞬息万变的,不久宋军弹尽粮绝,这是阵图上没有预测到的,结果宋军在契丹的进攻下一步步死守阵地。很多将领反复地请示要改变作战方针,主帅却不敢当机立断。结果宋军在契丹的围追堵截下大败,很多士兵在战争中的混乱中自相残杀,坠河身亡。后来如不是诸将硬着头皮及时改变打法,就几乎全军覆没了。
到了宋仁宗时期,很多将帅的指挥权被进一步剥夺。在和西夏的战争中,很多将领都机械化地推行皇帝遥控的作战策略,均失败。韩琦是宋仁宗时期很受器重的一员大将。因为西夏局势不稳定,仁宗派韩琦去征服西夏。出发前也不例外的带着仁宗御赐的遥控图,在这次战争中,一部分宋军在西夏处于被围攻状态,当时的主将慌忙拿出阵图,准备组织布阵,然而,还没有等他摆好阵形,就被西夏的骑兵冲垮了。这支精锐部队最后全军覆没。
靖康之变被金人俘虏了两个北宋皇帝
对于这种情况,宋代的文臣武将们是深为不满的,曾多次提出意见,但宋朝皇帝们都置之不理。其实"阵图"遥控并不能做到精确的指挥,反而适得其反,使军队陷入被动局势。这或许也是宋朝军事处于弱势的一个缘由。
靠武将上位的宋朝皇帝,为了自己坐稳皇位,又不再相信武将,这真是历史的讽刺。宋朝皇帝尚文轻武,置江山社稷和黎明百姓的安危于不顾,也是太自私,这样的王朝又怎么会不亡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