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努尔哈赤的不懈努力,已经对关外女真各部落一一征服,仅剩下苟延残喘的叶赫部,叶赫不得已而依附于自己的仇家的大明王朝,企图借助“中央政府”的力量消灭努尔哈赤。而大明王朝一贯使用的“以夷制夷”的方针,也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而被迫中止,消灭努尔哈赤已经是当务之急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在所难免。提起这场战争就不得不说一位人物,此人乃是此次战争的第一大功臣,他就是后金四大贝勒,大清王朝八大“铁帽子王”之首的爱新觉罗?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出生于万历十一年,生母是努尔哈赤第一位大福晋佟佳?哈哈纳札青,与其胞兄褚英为一母所出。代善出生的时候,正是父亲努尔哈赤“创业”初期,正处在女真以及蒙古各部落之间互相仇杀与征服的年代,因此注定了代善的童年是在“血雨腥风”中度过,历史有多次记载了“刺杀”努尔哈赤的事件,年幼的褚英和代善被惊吓的嚎啕大哭,这样的童年经历注定了代善的“早熟”,自己在较小的年纪就能够适应“枪林弹雨”的战争生活。实际上,历史也印证了这一切,代善确确实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睿智、果敢、骁勇和坚毅,为后金汗国和大清王朝屡立奇功,先后多次担任重大战役的前沿指挥官。
至于代善之事迹此文暂且不表,我们将文章聚焦于这次明、金(后金)大决战——萨尔浒之战:
1 背景,努尔哈赤建国反明
虽说本文开篇已经对这场战役的背景情况有所简述,但是有些重要的情况还是介绍与分析一下。在这场大战役发生之前,努尔哈赤已经建立后金汉国,自称后金大汉,定都于出生地赫图阿拉。并且满洲的八旗制度已经建立,也就是意味着努尔哈赤已经不再束缚于明朝的制度政策,仅仅是名义上的附属关系。明、金双方也都很清楚,这种附属关系之可靠性薄如蝉翼,努尔哈赤反明之心已经跃然纸上。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
2抚清之战,后金先发制人
既然已经开始反明,很多事情就没有必要扭扭捏捏、掖掖藏藏,与其坐等明朝出击,不如自己先发制人,所以努尔哈赤率先发起对大明王朝的第一战——抚清之战。
抚顺关乃是明朝建立的供建州女真前往中央献贡品的关卡,而如今它自然成了努尔哈赤进军关内的第一道障碍。于是努尔哈赤趁着自己60岁生日,依仗着自己身经百战的丰富经验,努尔哈赤协同代善等子弟们踏上了征程。出师就得正名,努尔哈赤将爱新觉罗家族与明朝的新仇旧恨拟“七大恨”为出征正名。
出师的时候,天气晴朗,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各类“吉兆”。然而,行军两天便突然天降大雨,努尔哈赤犹豫了,甚至有打道回府的念头。
代善接到命令后,立刻意识到了父汗这一决定的不妥,他挺身而出劝谏父汗“我师既入明境,遽引还,将复与修好乎?师既出,孰能讳之?且雨何害,適足以懈敌耳”(清史稿)。代善的话说的很在理,既然已经出师,怎么能有点困难就撤退?并且我们撤回去了也根本不能再和明朝友好相处下去,明朝不可能不知道我们兴师动众,现在撤回去我军士气大挫,假如明军反攻我们,后果不堪设想。努尔哈赤采纳了代善的建议,军队继续前进。
真是天助后金,后半夜大雨骤停,月朗星稀,军队很快抵达抚顺关城下,兵临城下惊醒了抚顺游击(武官名)李永芳无奈之下本想诈降,以扭转战局,但是不幸被努尔哈赤和代善识破,将计就计直接拿下抚顺关,李永芳也由诈降变成投降。
可以说奇袭轻取抚顺关对后金至关重要,地理方面,抚顺关地处赫图阿拉东侧,是明军从沈阳出兵经由抚顺关到赫图阿拉乃是最佳路线。对于明军丢失抚顺关,无疑会增加了明军的行军难度,扰乱其战略部署;而后金可以将军队向前压进,占据有利地形,更好的保护都城赫图阿拉的安全,这也正是为什么会在萨尔浒这个地方决战的重要原因。
然后后金先后东州、马根单、抚安堡、清河堡(今辽宁本溪)等地,后金先取边关,掠夺牲畜、人马无数,为后来的大战役之胜利开了一个好头。明朝这边因为丢了边关,万历皇帝赫然震怒,决议“大彰天讨”,讨伐努尔哈赤。
▲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年号万历
3明朝出兵,萨尔浒大决战上演
不喜欢上朝是明朝许多皇帝的共同特点,万历皇帝也不例外,但是这次不行了,大明的关外重镇丢了,后金人已经和大明正式宣战了,于是忠诚的大臣们终于请回了“懒惰”的万历皇帝。既然已经“大彰天讨”,打仗是在所难免。既然要打仗,就得点将派兵,大臣们推举杨镐为总指挥,又全国七零八凑的弄了十几万兵,将和兵都有了,还得有饷啊,大臣们跟万历皇帝要钱,皇帝脖子一缩没钱,国库空虚谁都知道,皇帝出点私房钱也行,万历来了句“你们办的是公事,私家的钱不能动”。那怎么办,只有搜刮,就这么干大明朝怎么能不亡?不管怎么说,明朝大军出动了,加上女真叶赫部和朝鲜军队,以及补给人员号称20万大军(一说47万),兵分四路浩浩荡荡集结东北。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我们来看看,杨镐元帅是怎么将自己的部队送进万劫不复的地狱的。
明军的作战方针是兵分四路大军袭击金都城赫图阿拉,大有一口气端掉后金老窝之气势,但由于各路军队配置参差不齐,将领们有各怀鬼胎,加上地理地势等问题,行军进度不可能保持一致,准时汇集一处难度极大,作战方针的落实谈何容易。
后金方面,代善给出的战略战术为“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消灭明朝各路军队,显然后金战略战术更有针对性。而且,后金特别注重情报工作,对明军的形势了如指掌,这无疑对后金的战术实施成功的一剂“催化剂”。
果然,明军各路主帅没有很好的贯彻既定战术,正中了后金的下怀。
西路军主帅杜松依仗自己部队装备精良,且行军地势平坦,为贪功而冒然前进。后金得到情报,代善果断提出集中兵力攻打杜松的想法,并指出其他几路大军因地势原因,短时间内无法集结,这正是吃掉杜松的大好机会。努尔哈赤同意代善的战略,由代善和皇太极各领一旗打先锋,自己带领六旗包围明军。代善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仅一天时间就击溃杜松大军,杜松当场阵亡。第一回合,大明军队完败!
▲萨尔浒之战战略图
第二回合是北路军马林,马林刚开始还不知道杜松全军覆没(可见明军各路军队的沟通时多么的差),正带领辎重队向后金靠拢。休整一夜(其实就半宿)的代善刚带领部队出发便发现了马林军队,代善就将部队埋伏起来,等待时机。代善多次向努尔哈赤报告自己遭遇明军主力,努尔哈赤亲率一千兵力突袭明军辎重队,辎重队行动迟缓且被这突如其来的横祸打得措手不及,转眼间近万人被努尔哈赤消灭。此时,代善主力已经和马林主力交火,双方僵持之时努尔哈赤带领一千多人赶来,努尔哈赤一看,明军人多,想让军队撤回,避免重大损失,然而明军趁机攻了上来,代善当机立断,回禀父汗“明军开始进攻,我们必须前进”,遂带领军队冲入敌阵厮杀,主帅亲自上阵,将士们自然士气大增,转眼间战胜两倍于自己的明军,主帅马林仓皇而逃,后金又取得第二回合全胜!
对阵东路军刘綎是第三回合,刘綎本是员身经百战、战功累累的老将,但是杨镐不待见他,给他配置军队多是老弱之众,加之辽东以山脉为主的地势,让刘綎部行动迟缓了些。同时由于明军没做好情报工作,刘綎并不知道两路大军已被消灭,还是带领军队奋勇向前,孤军之势深入到后金的包围之中,老将军奋勇杀敌,可惜在猛的老虎也抵不过群狼,最后战死沙场,老将军是双目怒张站立而亡的,真让读史的人们为之动容。
至于最后一路李如柏(李成梁之子)的军队本来就拖拖拉拉,行军速度奇慢,当得知三路大军均已溃败之后,决定放弃进攻调头撤退。正在准备返回之际,被后金响马探知,响马在山腰处“敲锣打鼓”,故意制造大部队进攻的假象,李如柏以为后金主力部队真的到来,军队是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相互践踏导致死伤就1000多人。后金的几个响马就敢公然挑战明军主力,由此可知明朝军队在后金人眼中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萨尔浒之战方阵图
中央政府大明王朝就这么轻易的被击败了,我们不妨分析分析明朝军队究竟因何而败:
1. 轻敌冒进。简单的以兵力数量上的优势而武断战争的结果,其次忽视情报工作,没有实时掌握敌军动态和做出有效的战略部署。
2. 错误的战略战术。杨镐本想兵分四路围剿赫图阿拉,而实际上,明军根本没有到达赫图阿拉的机会,更别提达成战略意图了。同时,四路军队实力配比不均衡,行军线路之地理状况之不同,必将影响行军速度的问题也没有充分考虑,导致各路军队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不能够统一调动、部属,最后被后金一一消灭殆尽。
3. 指挥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指挥官之间相互排挤之内耗问题。以杜松为例,为了贪功,不顾全局而冒然进攻,最终兵败身死,个人生死是小,影响全局是大,连万历皇帝朱翊钧都说:“杜松贪功轻进以致丧师,深可痛恨。”再看老将刘綎,刘綎这个人确有很多“毛病”,比如贪财,但是确实是了解整个辽东战局并且身经百战(平缅甸及朝鲜之乱)是真正的大将,杨镐仅凭自己恩怨喜好,就将这样的大将排挤于边缘,以老弱之兵和朝鲜援军(朝鲜怎能派遣其主力军?)充之,实在是可惜、可恨啊!
4. 士兵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本来明朝军队就是全国七零八凑而来,很多南方士卒根本不适应东北这种苦寒的天气,没等上战场便归心似箭。再加之,军饷不能够及时供给,如此这般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实说到底,主要问题还是明朝朝廷内斗、腐败,皇帝昏庸懒惰,以及主帅杨镐无能,而致使被后金以少胜多,轻取战役之胜利。
▲萨尔浒之战
4结论与意义
三个回合仅五天时间,后金便取得了大决战的全面胜利,彻底变被动为主动。代善作为这场大决战的主力指挥官且身先士卒异常勇猛,功冠群雄之首。这一战也为代善赢得无限荣耀,为其日后在后金和大清所拥有的显赫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年轻的后金汗国以及后来的大清王朝的意义那就更大重大了,从此,明朝中央政府再也无法组织出能够有效打击努尔哈赤的军队了,大明王朝VS努尔哈赤彻彻底底地变主动为被动,仅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中原王朝易主,似乎已经初现端倪。
《大清崛起录系列》, 第二回 ,每周五更新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文:王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