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心中总有一个疑问:为何一些士大夫总是忠于各路军阀诸侯而不是东汉正统皇室?如田丰、许攸、审配等忠于袁绍,郭嘉、贾诩、程昱等忠于曹操,李儒、李肃等忠于董卓。
实际上,导致文官集团对汉家皇室离心离德的是从这个事件开始的--党锢事件。
党锢之祸,指东汉桓、灵二帝时,当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从公元166年开始,持续了18年。但两次都以反宦官的的士大夫集团失败而告终,党人受到严重的打击,残酷镇压。最严重的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直到黄巾之乱始,才稍微放开党锢,但已经太迟了。
我们知道,汉桓帝为“亲政”,于159年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外戚梁氏。事成之后,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宦官开始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力量。但问题是,宦官比外戚更加腐败。
这引起朝中士大夫的不满,他们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
那么,这些士大夫集团的成员都有哪些?
首先就是官二代。当时有文化的士大夫与平民是分开的,当官是要推荐,曹操就是举孝廉,但推荐的人都是官员,只有官僚子弟才最有可能当官。平民阶级是很少有机会的,所以袁绍一个最大资本之一就是四世三公,出身好,而袁术瞧不起袁绍则是因为袁绍不是嫡子,即不是正房生的,是小老婆的孩子。
其次就是太学学生。由于当时私学大发展,尤其是下层学生数量的扩大,他们聚集京师,以太学生为中心,影响舆论、干预政治的潜在能力可观。
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由有文化的人形成的团体,以品评人物为基本形式的政治批评的风气,当时称为“清议”,这个很厉害的,是与宦官集团斗争的武器。
由于宦官不愿意放弃到手权力,“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两次党锢之祸。汉灵帝比桓帝更信用宦官,他曾指着两个恶名昭著的宦官说:“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汉灵帝把朝政全交给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
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灭亡。